1644年,眼看李自成100万大军打进京,满朝诸侯人马,只有唐通马不停蹄赶进京救驾。岂料,饭桌上,崇祯一句话,气得他拉上队伍掉头回去了。 1644年,明王朝如同风中残烛。闯王李自成的百万大军一路势如破竹,京城已是风声鹤唳,眼看就要被攻破。 皇帝崇祯坐在紫禁城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四处寻找能带兵退敌的将领。 他找来大将吴襄,询问需要多少兵马才能挡住李自成的攻势。 吴襄伸出三根手指。崇祯以为要三百万或者三十万,心里直发愁。 没想到吴襄却说,只要三千精兵就足够。 崇祯一听,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三千人如何抵挡百万大军? 吴襄解释道,这三千人不是普通士兵,都是他过命的兄弟,是他的子弟兵,为报效朝廷,必定死战。 崇祯病急乱投医,竟然相信了这不可思议的承诺,立刻将重任托付给吴襄。 当崇祯闭眼示意吴襄退下时,吴襄却没挪步。 他直接提出,要粮饷一百万两银子。 崇祯猛地站起,气得直跺脚,大骂吴襄这是趁乱打劫,没有忠君报国之心。 吴襄理直气壮地说,皇帝不能让人白白送死。 他还点破一个残酷的事实:李自成那百万之众里,不少本就是朝廷官兵。 这些人因为长期被克扣军饷,活不下去才造反。 像山海关那样的重镇,守军三万,朝廷却要按八万人的饷银额度发放,人心才能稳住,关隘才守得住。 听完这些,崇祯更加忧虑,唉声叹气。 他居然幻想将士们能不计报酬、拼死作战,奢望找到不花钱就能打仗的法子。 吴襄两手一摊,没钱打仗这事,他也无能无力。 眼看城破在即,崇祯只能硬着头皮答应筹钱,但坦言凑齐一百万两太难。 吴襄咬定一百万两必不可少,崇祯作为皇帝必有办法,说完就离开了。 筹款的重担落在崇祯身上。 他先是召集宫里的太监,恳求他们捐款救国。 可这些太监一个比一个哭穷,谁都不肯掏一个铜板。 崇祯又想到岳父周奎,他是国丈,号称富甲一方。 崇祯希望岳父能带个头,拿出十二万两银子。 谁知周奎是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对着传旨太监嚎啕大哭,说砸锅卖铁也只能凑一万两。 送走太监,家财万贯的周奎转头就秘密进宫向女儿周皇后求救。 周皇后又急又气,深知父亲的吝啬本性,无奈之下,自己凑了一万两银子悄悄送回娘家,希望父亲再捐出来。 结果周奎更绝,扣下其中七千两,只捐出三千两。 周皇后得知此事,气得差点晕过去。 东拼西凑,崇祯最终只弄到二十万两银子。 可打开钱箱准备拿一万两时,他又舍不得了,犹豫再犹豫,最终只抠出了两千两。 连他自己都觉得这赏钱实在少得拿不出手,觉得面子上过不去。 于是他让御膳房额外烤了两笼上好的香酥奶包,一起送去前线,算是给赏银增加点“分量”。 万万没想到,送赏的队伍刚走不久,噩耗就传来了:宁武关失守,周遇吉战死! 崇祯前一秒还在为战事好转高兴,下一秒就如同被抽掉了脊梁骨,瘫倒在龙椅上。 宁武关一破,北京城再无险可守。 崇祯急得如同火上房,连发紧急诏书,命令天下各路兵马火速进京勤王。 勤王诏书发出多日后,总算等来了第一支援军——大将唐通率领一支人马日夜兼程赶到了京城。 崇祯听了大为感动,当场宣布对唐通的赏赐:白银四十两,其部下士兵每人五钱银子。 唐通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 这点赏钱,实在让人心寒。 唐通二话不说,立刻起身告辞。 出了皇宫,他片刻未停,直接带着他的队伍离开了京师。 不久之后,李自成的农民军就攻破了北京城。 曾经的大明皇帝崇祯朱由检,最终在一个叫煤山的地方,绝望地自缢身亡。 大明王朝就此轰然倒塌。 有道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但这个最简单的道理,高坐龙椅的崇祯皇帝似乎始终没搞明白。 他竟然能把前来救命勤王的队伍气得掉头就走,古往今来的皇帝里,恐怕也没谁了。 大明都快亡了,他还在那抠抠搜搜,为一分一文斤斤计较。 后来人们清查崇祯的私库,发现里面赫然堆着三千五百万两现银!至于各种金银珠宝器物,那更是多得数不清。 你说这样还能不亡国?这不纯纯是天要亡大明吗! 更让人想不明白的是,这位皇帝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竟然真的相信吴襄用三千人就能打败李自成百万大军的鬼话。 这种吹破天的牛皮,换了旁人,傻子都不会信。 清朝康熙皇帝后来评价崇祯那会儿明朝的事,说很多做法实在是迂腐得可笑。 回过头看看崇祯的所作所为,康熙这话说得一点没错。 不过,崇祯临死前把亡国的责任全推给手下大臣,说什么“诸臣误朕”,恨这个怪那个。 他却忘了,大明的江山,归根结底是断送在他自己手里。 这就印证了老话说的: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舍不得银子,终究误了自己也误了江山。 历史上那悲情的景山公园,如今每天游人如织。 人们站在那棵老槐树下,总会想起那个最后时刻的皇帝。 最新的发现则是在历史档案里。 《明史·卷二十四·庄烈帝本纪》 《明史·李自成传》 《圣祖仁皇帝圣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