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解放军五千人被三万敌军包围,旅长下令烧毁重要文件,准备拼命,谁知一个地主却说:"别急,我能帮你们突围!" 胡之杰生于安徽岳西县冶溪镇,家境富裕,祖上几代都是当地望族,田产广袤,家业兴隆。他小时候就读私塾,学识扎实,尤爱历史与经书,常抄录古文,字迹端正。清末社会动荡,列强欺凌,百姓生活艰难,他早早立下报国志向。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他瞒着家人,收拾简单行囊,投身革命,加入起义军。他作战勇猛,曾多次带队冲锋,攻破敌方据点,立下功劳。起义成功后,他留在军队,盼着能为国家做更多贡献。可惜,军中风气复杂,派系斗争严重,他为人正直,不肯巴结上司,常因直言不讳得罪人,始终得不到提拔,只干些文书杂务。他曾亲手写下请战书,恳求上阵,却被上司束之高阁。失望之余,他不愿继续蹉跎岁月,脱下军装,回到冶溪镇,接手家业。他亲自管理田地,核查账目,生活安定却难掩失落,常在夜深人静时翻看旧日军中地图,感慨报国无门。当地人看他乐善好施,常帮穷苦人家减免租子,修桥补路,都叫他“胡善人”。他虽是地主,却从不苛待佃户,尽力改善乡里生活,深受敬重。 1946年7月18日,解放军第二旅约五千人来到冶溪镇,任务是掩护主力部队转移。他们几天前主动请缨,扮作主力部队,吸引敌军三十余万人的追击,为大部队争取撤离时间。到达冶溪镇后,部队驻扎下来,士兵们疲惫不堪,装备简陋,仅有少量步枪和弹药。敌军行动迅速,很快得到线报,得知第二旅位置,迅速调集三万余人,分多路包围冶溪镇,试图将部队一举歼灭。形势危急,第二旅旅长吴诚忠当机立断,准备销毁手中机密文件。这些文件包含部队部署和作战计划,若落入敌手,后果不堪设想。他下令点燃火盆,准备烧毁文件,同时命令部队整装待命,准备与敌军拼死一战。就在文件即将付之一炬时,当地地主胡之杰突然出现,主动提出协助部队突围。他告知吴诚忠,此次敌军指挥官是他旧日部下,曾受其提携,对其脾性了如指掌。吴诚忠权衡后同意让他一试。胡之杰当晚孤身前往敌营,凭着旧日情分和对局势的分析,指出解放军实力强劲,围剿可能引发更大反抗,且敌军内部派系复杂,上级冷酷无情,一旦战事不利,恐无人支援。敌方指挥官听后权衡利弊,念及旧恩,最终下令撤军。次日,敌军全线撤退,第二旅趁机整队,迅速转移,成功脱离包围圈,保全了部队和机密文件。 第二旅突围后,携带机密文件辗转归队,沿途跋山涉水,避开敌军哨卡,最终与主力部队会合。这些文件为后续战役提供了关键情报,第二旅也因此得以整编,继续投入战斗。他们在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成为一支重要力量,为新中国成立贡献了力量。胡之杰的义举在当地传开,改变了人们对地主阶层的固有看法,证明爱国之心不分身份。他返回冶溪镇后,继续管理家业,亲自监督农事,资助贫困乡民,修缮学堂,聘请老师,让更多孩子有机会读书。新中国成立后,胡之杰因护军之功受到地方表彰,当地政府修缮了他的故居,立碑纪念。他晚年生活平静,常与乡亲分享历史故事,讲述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吴诚忠则在战争中不断成长,指挥部队攻克多座城池,战功显赫,后晋升为高级将领,参与新中国军队建设,深入基层检查物资,确保部队后勤无忧。胡之杰与第二旅的故事成为冶溪镇的传奇,乡亲们每逢聚会,常提及这段往事,感慨乱世中的大义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