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战争爆发,中国人要靠什么取胜?有一位国防教授给出了他的答案。 这位国防教授名叫张召忠,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他不是那种只会纸上谈兵的学者,而是真刀真枪参与过军事演习和战略研究的老兵。 1952年,他出生在河北沧州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是位老党员,干活从不含糊,用行动教会他什么是责任。 1970年,张召忠参军,后来考上北大,学了阿拉伯语,又在海军和国防大学扎根,一步步成了军事战略的“大咖”。他写过一堆书,上过不少电视节目,讲起军事问题既接地气又幽默,大家都喜欢叫他“局座”。 张教授有个核心想法:打仗靠的不只是武器装备,而是中国人的意志和团结。他常说,导弹可以被炸毁,技术可以被破解,但人心的力量是炸不烂的。 这话听起来有点玄乎,但仔细想想,他说得还真有道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哪次不是靠着这股韧劲挺过来的?他不是光说不练,这观点背后有真凭实据。 比如东部战区和南部战区放出的一段视频,就把这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视频里,一群年轻士兵站在训练场上,喊着誓词:“若战火燃起,我们将肩负祖国的使命,义无反顾冲向战场!” 他们的眼神透着坚定,没半点退缩。为了任务,他们得做不少准备:剃头,象征放下私心;检查装备,确保万无一失;测血型,以防万一;甚至晚上写遗书,把对家人的牵挂和对国家的忠诚都写进去。这些不是摆拍,是实打实的态度。张教授看了估计会点头:这才是中国军人该有的样子。 他还说,这股力量是从中国文化里长出来的。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家国情怀,不是空话,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 不管是古代打仗,还是近代抗敌,中国人总能在绝境里拧成一股绳。这种信念,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而是几千年攒下来的底气。 历史也一次次证明了这点。2008年汶川地震,天塌地陷,解放军第一时间冲进灾区。年轻士兵用手挖废墟,手都磨出血了也不停。 老百姓也没闲着,背着水和吃的往灾区跑。那时候没人在乎自己累不累,只想着多救一个人出来。还有2016年南海对峙,外国舰船挑衅咱们的主权,海军官兵在海上守着,风吹日晒都不吭声。 岸上的渔民也出动了,开着小船巡逻,没啥高科技武器,就凭着一颗护国的心。这些事加起来,不就是张教授说的那股精神吗? 当然,有人可能会问:光靠精神行吗?武器不重要?张教授没否认装备的作用,但他觉得那只是工具,人心才是根本。 现代战争变了样,高科技满天飞,但再厉害的武器也得人去用。再说,中国这些年也没闲着,军事实力蹭蹭往上涨,像东风导弹、航母这些硬家伙,谁敢小瞧?可他强调,硬件再强,没了人心的支撑,就是一堆废铁。 张教授还特别提到过,咱们的军队和老百姓从来不是割裂的。打仗不是光靠军人,全国上下都得动起来。汶川地震那会儿,部队和群众一条心;南海对峙时,渔民也算“半个兵”。 这种全民参与的劲头,是很多国家学不来的。外国人可能觉得这是“人海战术”,但咱们知道,这是中国人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