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968年,陕西一少年将自己在河里捡到的“皇后之玺”捐献给国家,得到20元奖励。

1968年,陕西一少年将自己在河里捡到的“皇后之玺”捐献给国家,得到20元奖励。没想到44年后,博物馆再次联系上他:你捐的是国宝,价值不可估量!特意邀请您来领奖! 在陕西咸阳市韩家湾村,孔忠良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可他的经历却一点也不普通。1968年,他才13岁,放学路上在村边小渠里捡到一块白色小石头。这石头挺特别,洁白无瑕,上面刻着四个不认识的字,还有只小老虎,雕得活灵活现。小孩好奇心重,他揣兜里带回家给父亲看。 孔忠良的父亲孔祥发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但对历史文化有点了解。村里以前有人挖出过古董,他还跟文物工作者聊过几回,多少知道点门道。一看这石头,他觉得不对劲,不是普通玩意儿,可能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他跟儿子说:“这东西不能留家里,得交给国家。”第二天,父子俩就坐车去了西安,把石头交到陕西省博物馆。 博物馆的专家接过石头,研究一番后眼睛都亮了。经鉴定,这块白玉是新疆和田羊脂玉做的,上头刻着“皇后之玺”四个篆字,旁边还有个螭虎造型。查了半天资料,专家确认这是汉代吕后的玉玺,全国独一份,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高得吓人。领导当场表扬这父子俩,还给了20元奖励。那时候20元不算少,可跟这国宝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 这枚“皇后之玺”后来成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工艺顶尖,篆字工整,代表了汉代的巅峰水平。2013年,它还被列入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名单,可见多珍贵。专家猜,这玉玺可能是吕后墓旁祭祀用的,后来建筑塌了,被水冲到渠边,埋了上千年才被孔忠良捡到。 交了玉玺后,孔忠良就回了村里,继续过日子。他小学毕业后没钱读书,就跟父亲一样种地,种小麦、玉米,日子紧巴巴但踏实。后来他结婚生子,日子平淡得像白开水。父亲去世后,他偶尔想起那块石头,但从没后悔过。他觉得,东西是国家的,留家里也不安心。 时间一晃到了2012年,孔忠良57岁了,正在地里干活,突然有人找上门。原来是陕西文化保护基金会,说要请他去西安开表彰会。他一听,愣住了,心想:这都40多年了,咋还记得这事?到了会场,基金会讲了他的故事,夸他年少时无私奉献,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榜样。孔忠良接过奖状,手有点抖。他说:“我日子过得一般,可交给国家我从不后悔。”现场掌声响了好久。 表彰会后,他还是回村种地,生活没啥大变化。但他的故事传开了,大家开始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皇后之玺”在博物馆里放着光,而孔忠良的善举成了段佳话。想想看,一个农村娃,啥也不懂,却干了件大事,这不比电视剧还励志? 这事让我挺感慨。孔忠良那时候才13岁,换成别人,可能就偷偷藏起来了,毕竟谁不想要点好东西?可他和父亲没犹豫,直接上交,这份觉悟真不简单。那20元奖励听着寒碜,可在1968年,能买不少东西了。他们不是不懂价值,是心里有杆秤,知道啥是大事。 再说这“皇后之玺”,能从汉代留到现在,太不容易了。它见证了历史,也多亏了孔忠良父子才没埋没。文化遗产这东西,不是一个人的,是大家的。孔忠良用行动告诉我们,保护这些宝贝不只是专家的事,普通人也能出力。 其实,文化遗产离咱们不远。孔忠良的故事是个例子,提醒我们得珍惜这些历史留下的财富。现在博物馆里摆着“皇后之玺”,谁看了都觉得骄傲。可骄傲背后,是多少人像孔忠良一样默默付出的结果。 孔忠良的故事挺震撼,一个少年捡到国宝,44年后被认可是无价之举。这让我想到,文化遗产保护其实跟咱们都有关。你有没有啥特别的经历,或者对保护历史有啥想法?别藏着,来评论区聊聊吧,说不定你的故事也能激励别人,一起为国家宝藏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