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960年,周总理出差回来,刚踏进西花厅的门,突然愣住了,随后皱起眉头大发雷霆,

1960年,周总理出差回来,刚踏进西花厅的门,突然愣住了,随后皱起眉头大发雷霆,狠狠的将秘书训斥了一顿,随后更是在国务院会议中检讨自己,这是为何?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0年初春,北京的风还带着寒意,周恩来总理结束外出工作,从外地回到中南海的西花厅,他习惯步履稳健地走进住所,可这一次,脚步却停在了门口,他望着眼前焕然一新的房间,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屋里的地板换成了新木地,旧的窗帘被换成了厚呢子料的,原本斑驳的墙面也刷得雪白,家具整齐干净,连漏雨的窗户都密封得严严实实,房间变得温暖整洁,但周总理却没有一点欣喜之色。   他站在门外,脸上毫无笑意,没有进屋,只是定定看着,随后要求工作人员将刚换上的所有东西拆除,将原来的陈设全部恢复。   这次房间修缮的主意是秘书何谦提的,因为总理的膝关节时常疼痛,尤其冬天时更为明显,他知道西花厅房子年代久远,屋顶多处漏水,地面返碱,窗户缝隙大到用报纸堵着还透风。   于是趁着总理出差期间,安排人进行了简单修缮,铺了木地板,装了遮风保暖的窗帘,墙面刷了新漆,想让总理回来后居住得舒服些。   工程在总理离开时悄悄展开,为了不引人注意,施工队每日加班赶工,短短几天便完成了更换和整修。   全程没有用太高档的材料,也未添置奢华家具,仅是更换了几件实用的生活用品,但费用总计也不低,将近五百元,当时普通职工一个月工资不过二三十元,这笔钱相当于一户家庭几年的生活开销。   周总理看到这些变动非常不满,他认为这笔钱不该动用国家经费,更不该用于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他坚持从自己工资中支付维修费用,并要求清退所添置的新家具。   据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的档案记载,这次修缮共花费491元,总理从工资中分五年扣除,全部如数上缴。   过了几日,他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上进行了自我批评,他说自己身为总理,没有管好自己的住处,让人擅自修缮,违反了群众路线,是脱离群众的表现,他还明确要求,今后西花厅任何维修都必须经他本人批准。   这一举动在机关内部引起了很大反响,原计划进行办公楼改造的各单位纷纷暂停工程,将预算调整用于支持基层建设,总理的行为成为一面镜子,提醒每一位干部不能忘记人民的处境。   那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全国物资极为紧缺,北京市民每月粮食配额不足三十斤,油更是每人三两,很多人靠糠菜度日,甚至吃树皮、野菜维生,周总理心中常念的是还在吃不饱饭的老百姓。   他住的房屋仍是清末时期留下的旧宅,墙皮剥落,雨天屋里要用盆子接水,办公室里原有的一张办公桌使用多年,抽屉早已拉拉响,沙发上的布套被反复缝补,能用的就不换。   他的衣物也一贯节俭,一件灰色睡衣穿了多年,邓颖超缝补了七十多个补丁仍继续使用,衬衣磨破了,便把领口拆下来翻个面再缝上,他一直坚持节省每一分钱。   每月工资虽有四百多元,但他常常资助生活困难的同志,1960年一年中,就有二十多人受到他的资助。   同年他出国访问,有人看到他随身携带的行李箱里放着一条磨出洞的棉被,那是上世纪四十年代起就一直在用的。   他解释,这样做是为了不浪费外国宾馆的新被子,有人以为他带的是贵重物品,打开一看,却是那条补丁重重的旧被褥。   一次他在南方视察,当地干部安排了新修的招待所,房内配有空调,他拒绝入住,改到普通的宿舍,向干部强调:过多讲究接待,只会远离百姓。   他在河北某地调研时,看到为他新修了一段道路,现场追问修路花了多少钱,并要求将费用折算成粮食数量,通报全县干部。   周总理始终认为,领导干部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下属与群众,自己带头奢侈,下面就敢拆故宫。   他宁愿住漏雨的旧房、盖补丁被子,也不愿开特殊化的先例,他常说,共产党人闹革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不是为了自己享受。   这次“大发雷霆”不是因为情绪失控,而是出于对纪律、责任和人民的敬畏,他用行动再次强调了什么叫清正廉洁,什么叫以身作则。   西花厅的砖地至今还留下返碱的痕迹,踩上去嘎吱作响,但正是这片不起眼的老房子,见证了一个共产党人最真实、最朴素的初心。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党史中的廉洁故事(七)——上海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