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沙家店战役胜利后,毛主席满脸疲惫地对李银桥说:“你去想想办法,帮我搞一碗红烧肉,我想吃肥一些的,”李银桥看着主席脸,忍不住红了眼眶......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7年八月,陕北的黄土高坡上,战火的硝烟还没有散去,沙家店战役刚刚结束,西北野战军一举全歼敌整编第三十六师六千多人,彻底扭转了陕北的战局。 那几天毛主席带着中央机关转战山沟,地图和电报堆满了窑洞,煤油灯通宵亮着,连续三天三夜,他几乎没有阖眼,脑子里始终绷着战场的每一个细节,茶水一杯接着一杯,辣椒一口接着一口,想尽办法让自己保持清醒。 夜深了,别人困得睁不开眼,他还在桌前写写画画,时而比对地图,时而给前线发电报,手里那支红蓝铅笔始终没有停下。 到八月二十日傍晚,战报终于传来,彭德怀的电文里写着战果,敌人的突击部队被歼灭,西北战场的形势由此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毛主席放下手中的文件,靠在帆布椅上,眉头慢慢舒展开,三天两夜的紧绷在这一刻松弛下来,他的脸上露出久违的神情。 那一刻他没有说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想去庆功,他只是轻声对李银桥提出了一个朴素的请求,希望能吃一碗肥一些的红烧肉,李银桥看着他布满血丝的眼睛,心里一阵酸楚,眼眶红了。 厨房里条件简陋,炊事员高经文接到任务后立即行动,周恩来也特意来到厨房,反复叮嘱要做好这碗肉。 因为毛主席不喜欢酱油的味道,高经文特意用白糖炒出糖色,把切好的五花肉下锅慢慢煸炒,锅里的肉块慢慢变得油亮,香气弥漫在小小的灶房里。 那时候边区物资匮乏,猪肉并不是随时都有,能做出这样一碗红烧肉已经十分不易。 肉端到窑洞里时,毛主席坐在炕边,接过碗后低头吃了起来,他吃得很香,筷子夹起一块又一块,嘴角沾上了油,连肉汤都拌着饭吃干净。 李银桥坐在一边看着,心里翻腾,既心疼又佩服,这些天来毛主席几乎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指挥部的每个人都在全力以赴,这一碗红烧肉成了难得的慰藉。 吃完以后,毛主席放下筷子,神情又恢复平静,他问李银桥,前线的战士们能不能也吃到这样的红烧肉,李银桥告诉他,前线缺粮,战士们还在啃干粮。 毛主席听后沉默了很久,随后叮嘱以后少做这样的菜,那一句话让李银桥鼻头发酸,就在几天前,前线的战士们为了补充体力甚至不得不杀马吃肉,日子过得十分艰苦。 沙家店战役的胜利,在当时的陕北意味着生死攸关的转折,敌人多次企图围困中央机关,毛主席带领队伍在山沟里与敌军周旋,每一步都要算得清清楚楚,每一条路线都要再三推敲。 三天三夜没有合眼,只为等来那一纸捷报,当胜利到来,他想要的并不是奖赏,也不是休息,而是一碗久违的家常红烧肉,那碗肉里有疲惫后的安慰,也有对故土味道的思念。 陕甘宁边区的生活条件艰苦,百姓的人均口粮一天不到一斤,毛主席的伙食标准一个月只有十二元边区币,折算下来一天买不到半斤猪肉,这样的背景下,这碗红烧肉显得格外珍贵。 吃过之后,他又重新回到地图前,继续思考接下来的作战部署,窑洞外夜色深沉,星光闪烁,黄土高坡上的风吹过,带起阵阵尘土,那个夜晚注定会被历史记住。 多年以后,李银桥仍然常常提起那一碗红烧肉,他说那不是普通的肉,而是一次难得的满足,是一位领袖在最艰苦岁月里最真切的愿望。 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许多故事已经湮没在时间里,但那一碗红烧肉的味道,却始终留在那些亲历者的记忆中,成为那段峥嵘岁月的注脚,它见证了胜利,也见证了毛主席始终不忘本心的朴实与深情。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齿颊留芳)毛泽东与红烧肉——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