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算不算是顶级阳谋?厦金大桥开工的时候,台当局是不同意的,但大陆这边还是正常推进,起点定在厦门思明区香山游艇会,一共修了19.6公里,主线有17.34公里直接通向翔安机场,另外还有2.27公里的支线,整座大桥按照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跨海部分是八车道,限速定在每小时100公里,连收费标准都早早定好了,整个工程一直没停过。 这座厦金大桥表面上是交通工程,实际上还承载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期待,桥一旦贯通厦门直接和海对岸的金门连成一线,汽车、物流、人流都能畅通无阻,两地的生活圈、经济圈会进一步融合。 这座桥对于金门来说,更大市场和便利出行是很有吸引力的选择,不少金门居民看重这一点,地方政府也多次表达积极态度。 台北方面一直担心安全和身份问题,很警惕大桥带来的各种连带影响,他们认为桥一开通,物理距离缩小,心态和认同可能随之变化,担忧这会带来安全隐患,有人把这看作是“大型基础设施战”觉得大陆这边是在借用工程事实拉近两岸的实际关系。 大桥的建设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被密切关注,自2023年10月厦门段正式动工后,整体进展相当快,智能化设备投入使用,深水施工、铺设钢梁都在紧锣密鼓进行。 施工方一直按照岛外高标准来操作,不管政策争议如何,工地从未停摆,显示出一种“无惧分歧、先搭起来再说”的魄力。 桥的设计时也兼顾了未来高频通行,和机场、周边道路一体规划,交通管理、收费系统等配套项目一并推进,项目组一开始就考虑到桥通后的各种复杂局面,一方面是现实交通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应对各种潜在变化的准备。 大陆提前动工是在摆事实、造条件,建立“先有基础设施,后有协商空间”的格局,等桥修好放在那里,无论是否真正连接到金门,都成了无法回避的现实。 桥压根就不是纯粹的民生项目,它既是区域协同、经济一体化的通道,也是给台当局的一种“阳谋”式邀请,让现实基础不断加码、推动谈判向前。 金门地方对桥的态度更务实,经济和生活成本息息相关,地方上希望新桥带来发展红利,而台当局和岛内很多人更多考虑主权、安全及后续可能的政治变化。 岛内选举期间围绕厦金大桥的舆论特别激烈,经济派和强硬派各有说法,有人支持从便利和发展出发趁机“借势”,也有人极力主张踩住红线别让局势更复杂。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