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一位美国人分析台湾的最终结局,令人耳目一新。 他说:台湾的结局既不是和平统一,也不是武统统一,而是台湾主动要求回到祖国大陆去,这是台湾的最终结局。 中美之间不会开战,因为双方都不确定完全有能力摧毁对方。而且在东海海面和东海海岸线,如果中美对抗,美国没有任何优势。这种军力对比,即使发生台海战争,美国也不会公开介入。 台湾是中国永远都不可能放弃的神圣领土,这一点美国人心知肚明。而对美国来说只是一张拖累中国的“牌”。台湾既没有资源,又没有重大技术和产品。如果未来不久,中国与美国平起平坐,出于大国博弈的战略平衡,美国可能就会放弃台湾这张“牌”。 所以,台湾的最终结局就是:在大陆绝对优势的震慑下,主动要求回归大陆。至于台独势力,定点处理就够了! 这话听着新鲜,细琢磨却藏着一层现实逻辑。台湾主动要求回归?听着像天方夜谭,可看看这几年的变化,倒也不是完全没影儿。 就说经济吧,台湾的电子产业现在离了大陆市场能活几天?台积电的先进制程再厉害,客户八成在大陆;高雄港的集装箱,一半以上是往返大陆的货轮。前阵子台当局想搞“新南向政策”,结果企业用脚投票——去年台湾对东南亚投资降了12%,对大陆投资却涨了18%。商人最精明,哪里有钱赚就往哪跑,等台湾的产业链彻底绑在大陆身上,谁还愿意为了“台独”砸自己的饭碗? 再看民生。台湾年轻人来大陆找工作的,这五年翻了三倍。深圳的科技园里,台湾工程师拿着和大陆同事一样的薪资,加班时还能凑一起吃卤肉饭;上海的夜市里,台胞摊主用支付宝收款,说“比在台北收现金方便多了”。这些日常的牵绊,比任何口号都管用。等越来越多台湾人发现,“回归”意味着高铁通台北、医保能通用、创业有补贴,心里的天平自然会倾斜。 美国那张“牌”也快打不动了。去年美国对台军售额,比五年前降了近四成,不是不想卖,是台湾买不起——台当局的防务预算占GDP的2.3%,可债务率已经飙到110%,再买美国的二手武器,就得让老百姓多交税。更别说美国自己的麻烦:国内制造业回流喊了半天,连芯片都得靠台积电在美国建厂,哪有精力真为台湾跟大陆翻脸? 那位美国人说“定点处理台独”,倒是说到了点子上。现在跳得欢的那些“台独”分子,不过是靠着美国的空头支票撑场面。等美国的承诺成了泡影,他们连在台湾的企业都保不住——去年有个“台独”政客被扒出在大陆有三家公司,舆论一闹,立马悄悄注销了。真到了关键时候,这些人要么跑路,要么被台湾民众自己唾弃。 其实历史早就演过类似的戏码。当年香港回归前,也有人喊“民主抗共”,可看到大陆的发展势头,看到香港能背靠祖国赚更多钱,最后还不是安安稳稳回归?台湾的体量比香港大,但道理一样:谁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谁能给这片土地带来安稳,谁就站在历史的对边。 当然,主动回归不会一蹴而就。但看看福建平潭岛的跨海大桥快修到海边,看看两岸的大学生一起组队参加创业大赛,看看台湾的果农盼着ECFA早点恢复关税优惠——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都在把“主动回归”从预言变成能摸到的现实。 说到底,台湾的结局不是靠谁“统一”出来的,是靠大陆的实力、靠两岸的利益捆绑、靠老百姓对好日子的向往,一点点“走”出来的。等那天真的到来,人们会发现,原来最顺理成章的结局,往往藏在日常的烟火气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