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955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工以后,林徽因认为碑文应该用楷体来写,但具体由谁来写

1955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工以后,林徽因认为碑文应该用楷体来写,但具体由谁来写犯了难,时任北京市市长的彭真说:“周总理的字苍劲雄伟,刚劲有力,有如颜碑,风格端庄凝重,可以问问周总理”。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从1952年8月1日正式启动,到1958年4月22日竣工,前后花了近六年时间。这座碑不只是新中国第一座纪念碑,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意义非凡。正面是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则是周恩来亲手写的百余字碑文。这碑文的诞生过程,可不简单。 纪念碑的设计中,林徽因是核心人物之一,她负责双层须弥座的设计。她很早就提出,背面碑文内容多、空间小,草书太飘,容易看不清,楷体才是最佳选择。楷体字形规范,能塞下更多字,还不失庄严肃穆。设计团队听完都觉得有道理,很快就拍板定了楷体。 可写字的人选却让大家犯了愁。林徽因和团队讨论了好几轮,始终没找到合适的人。这时,彭真站出来说了那句关键的话:“周总理的字苍劲雄伟,刚劲有力,像颜真卿的风格,端庄凝重,挺适合的,要不问问他?”这话一出,大家都觉得靠谱,周恩来的字确实有大家风范,又跟纪念碑的调性很搭。 于是,林徽因带队去找周恩来,把这事跟他一提。周恩来没推辞,认真接下了这任务。他知道这碑文不只是字面上的东西,更是对英雄的敬意。他每天早起练字,琢磨笔画,两个多月下来,终于写出一份满意的手稿。 手稿写好后,周恩来还特意拿给设计团队看,请雕塑家刘开渠提意见。刘开渠一看,觉得这字力道足、气场稳,绝对是上乘之作。团队也没啥意见,直接通过了。为了让字放大后不变形,他们又做了些微调,确保刻在碑上效果最好。 接下来是选材。周恩来特别强调,要用中国自己的石材,体现民族精神。经过多方考察,团队挑中了青岛浮山大金顶的花岗岩。这石头硬度高、颜色沉稳,还耐风化,正好适合天安门广场的长久矗立。1956年夏天,工人顶着大太阳开采出一块300吨的碑心石,运到北京整整用了三个多月。 要把周恩来的字刻上去,又是个技术活。那时候没啥高科技,只能用幻灯机把字稿投到石头上。可投影出来模糊不清,笔画边缘有一尺宽,描都描不准。工匠们先用细绳勾出字形,再请书法家魏长青校正。魏长青站在高架上,反复比对原稿,一个字一个字地调整,忙了好几个月,才算完工。 1958年春天,纪念碑终于建好了。正面是毛泽东的题字,背面是周恩来的碑文,鎏金工艺放大二十倍,闪闪发光。据说正面鎏了五次金,背面三次,总共用了132两黄金。同年5月1日,揭幕仪式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国歌响起,万人肃立,场面特别震撼。 可惜,林徽因没能看到这一天。她1955年4月1日因肺结核去世,但她的设计理念留在了纪念碑里。周恩来则一直忙到1976年去世,他的字也成了这座碑的永恒标记。这座碑不光是纪念英雄,更提醒后人别忘了历史,要为国家努力。 除了碑文,纪念碑的浮雕设计也下了大功夫。梁思成和林徽因一起搞定了装饰花纹,林徽因带病坚持画图,责任感让人佩服。浮雕创作请了全国顶尖的艺术家,反复修改了好几年,才有了今天的模样。 如今,人民英雄纪念碑站在天安门广场正中,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告诉我们,历史不能忘,努力不能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