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德媒坦言,中国的做法让欧洲越来越不满,在欧中峰会即将举行之际,中欧之间的矛盾更加

德媒坦言,中国的做法让欧洲越来越不满,在欧中峰会即将举行之际,中欧之间的矛盾更加公开化了!7月9日,德媒刊文表示,就在几天前,中国政府刚刚宣布限制进口欧盟产医疗器械,以对等反制欧盟不久前针对中国医疗器械的类似限制措施。 德媒最近总在喊 “中国做法让欧洲不满”,可这事儿说白了,还不是欧盟自己先动的手?今年 6 月 20 日,欧盟突然出台新规,说中国政府采购市场不够开放,直接禁止中国企业参与价值超过 500 万欧元的医疗器械招标。这就好比人家来你家吃饭,你却把人家的筷子给收了,还说 “你家厨房不够敞亮”。 可欧盟忘了,中国可不是软柿子。7 月 6 日,中国财政部直接甩出对等反制措施:以后国内 4500 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医疗器械采购项目,欧盟企业(不包括在华欧资企业)一概不能参与;就算找其他国家企业,他们提供的欧盟进口设备也不能超过合同金额的 50%。这招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直接让欧盟的 “公平竞争” 口号成了笑话。 有人可能会问,欧盟为啥盯着中国医疗器械不放?其实这里头藏着两层算计。第一,欧盟想保住自己在高端医疗设备上的垄断地位。像西门子、飞利浦这些欧洲企业,长期把持着中国医院的 MRI、CT 等大型设备市场,占中国进口额的 44.67%。可这几年中国联影医疗等企业迎头赶上,国产 640 层 CT 价格比欧洲货低 30%,性能还不相上下。欧盟一看蛋糕要被分走,赶紧用政策卡脖子。 第二,欧盟想拿医疗器械当筹码,逼中国在稀土、电动汽车等领域让步。今年 4 月中国对重稀土出口实施管制,直接掐住了欧洲新能源汽车和风电产业的命门。欧盟没办法,只能在医疗器械这种 “软柿子” 上找场子,想让中国服软。 但欧盟没想到,中国这次反制玩得这么漂亮。首先,金额门槛设置得精准 ——4500 万元人民币刚好对应欧盟的 500 万欧元,让欧盟没法挑刺。其次,政策只针对欧盟原产产品,在华欧资企业生产的设备照样能用,既打击了欧盟本土企业,又稳住了在华欧洲产业链。更绝的是,中国还留了后手:如果欧盟企业能证明自己的设备不可替代,还能申请豁免。这招 “打一巴掌给颗甜枣”,让欧盟哑巴吃黄连。 从数据上看,欧盟这次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2024 年前三季度,中国对欧盟医疗器械出口额达 65.8 亿美元,同比增长 9.4%,可欧盟对中国的高端设备出口却在缩水。中国国产设备在县级医院的采购占比已经从不足 30% 升到 50% 以上,联影医疗去年中标金额同比增长 37%。反观欧盟,要是失去中国高端市场,他们那些动辄几百万欧元的设备卖给谁去? 更有意思的是,欧盟自己的市场其实更依赖中国。根据欧洲医疗技术协会数据,欧盟政府采购占其医疗技术市场的 70%,而 500 万欧元以上的项目占采购总额的 60%。中国这次反制,直接把欧盟的 “大金主” 给断了。要是欧洲医院为了替换中国产的呼吸机、监护仪,成本得多花两三倍,最后吃亏的还是欧洲老百姓。 说到底,这场争端的本质是新兴市场与传统霸权的碰撞。欧盟还想用老一套 “规则霸权” 压制中国,却忘了中国早就不是当年那个任人拿捏的角色。中国有全球最完整的医疗器械产业链,能生产从棉签到手术机器人的全系列产品;中国还有全球最大的医疗市场,每年进口额超 260 亿美元。欧盟想靠一纸禁令挡住中国,无异于螳臂当车。 现在中欧峰会在即,欧盟要是还抱着 “我赢你输” 的零和思维,这场谈判注定谈不出结果。中国已经摆明态度:对等开放可以谈,但想单方面占便宜,门都没有。就像商务部发言人说的:“中方始终主张通过对话解决分歧,但绝不容忍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 欧盟要是真想解决问题,不如先把自己那套 “双重标准” 收起来,坐下来好好谈谈怎么互利共赢。毕竟在全球化时代,谁也别想关起门来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