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关税大棒挥向14国,为何唯独对中国用上这四个字? 在白宫办公室里,特朗普手里捏着14封刚发出的“关税信函”,窗外是寂静的华盛顿夜空,回应他的只有沉默。 七月的华盛顿热浪袭人,但白宫里的气氛却异常紧张。2025年7月7日,特朗普政府向14个国家发出了一封封“贸易信函”,里面装的是针对各国的新关税税率表。 这些信件跨越重洋,降落在亚洲多国领导人的办公桌上。名单上的国家包括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主要亚洲贸易伙伴。 然而,信件发出后,特朗普期待中的妥协电话一个都没响起,因为大多数国家选择了硬扛。 日本和马来西亚的关税税率甚至比四月份还要高出1%,而其他国家虽有微降,但多数税率仍高达30%以上。 特朗普的“贸易信函”如同一纸追杀令,名单上的14个国家面临着平均30%以上的关税壁垒。这个数字对任何经济体都是沉重打击,尤其对那些依赖出口的小国。 但令人意外的是,这些国家没有像过去那样迅速妥协。 名单中,只有韩国、印尼、南非和泰国的税率与之前持平,日本和马来西亚的税率甚至比今年4月还要高出1%。其他国家虽然税率略有下降,但大多数仍站在30%的高台上。 特朗普自己曾说过,关税高到一定程度后再提高就没有实际意义了。但30%的关税对小国来说已是难以承受之重。 专家们分析,特朗普似乎越来越享受从小体量国家身上榨取利益的过程,因为这种策略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根本无效。 根本差异在于中国手握反制牌,小国却没有。中国拥有稀土出口管控、庞大市场准入等筹码,而小国在美国市场面前往往缺乏对等手段。 面对小国的集体抵抗,特朗普在7月8日突然公开表态,用四个字描述中美贸易关系:“非常公平”。他称赞“我和中国的关系非常好,和中方领导人有过多次通话”。 这一表态发生在14国集体抵抗关税压力的背景下,显得格外突兀。特朗普选择此时向中国示好,显然不是偶然。 一方面,他试图稳住中美关系,避免中国暗中支持那些抵抗关税的小国;另一方面,他也在向小国传递信号,连中国都“服软”了,你们还硬撑什么? 这种美式叙事方式将中国的坚定立场包装成“配合美国”,试图制造中国已屈服的假象。但现实情况截然不同。 中美贸易的真实情况与特朗普的“非常公平”描述存在微妙差异。 2025年5月,中美在日内瓦达成协议,美国一口气撤销了91%的额外关税,中国也同步调整了反制措施。这种规模的关税“大跳水”在过去几年是难以想象的。 进入7月,贸易博弈出现新变化。美国取消了对中国EDA软件、航空发动机等产品的出口限制。 这些措施曾严重制约中国芯片企业的研发进度,解禁让西门子、新思科技等企业恢复了对华服务。 作为回应,中国恢复了稀土出口许可,但只给了六个月有效期。这种“精准反制”让美国汽车制造业的稀土供应链瞬间绷紧。 这种你来我往的博弈,在“管制物项对等解禁”原则下找到了平衡点。 7月10日,中国商务部发言人何咏前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双方在多个层级就经贸领域各自关切保持密切沟通。” 他呼吁美方与中方相向而行,本着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 这些小国们似乎看穿了特朗普的底牌,既然特朗普能把关税暂停期从90天延长到120天,他也很可能再次延长这个期限。泰国、柬埔寨已表示要继续谈,“要战斗到底”。 作为美国传统盟友,日本和韩国也没有轻易妥协。日本首相石破茂坚持不松口;韩国则表态“会继续推进谈判,力争取得最优惠的谈判成果”。 关税战变成了一场“胆小鬼博弈”,双方都在赌对方会先眨眼。对小国而言,拖延时间反而最有利。 特朗普设定的所谓“最后期限”定在8月1号,恰恰暴露他手中已无更多筹码。 美国表面上看似占据主动,实则陷入两难。对中国加征的24%暂缓关税即将到期,美方需在8月12日前决定是否延长。 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计划8月初访华继续磋商,但达成更多共识的前景并不乐观。 全球贸易观察家们正密切关注8月初的中美会谈,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将踏上访华旅程,而14个被加征关税国家的代表们坐在谈判桌前,手里攥着同样的筹码:时间。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挥得呼呼作响,但真正落下来时却显得犹豫不决。小国们的不服软让美国精心设计的“分而治之”策略面临破产风险。这场全球贸易博弈没有硝烟,却考验着各国的定力与智慧。 参考资料: 特朗普为对华玩“先兵后礼”,急于启动并不成熟的“分散式作战”(中国网,2025年7月8日) 美输华75%商品临替代危机,8月对话迎转机?(搜狐财经,2025年7月9日) 深度 | 戏剧性一幕!特朗普为何“180度大转弯”?(上观新闻,2025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