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王志向朱迅求婚的时候,朱迅看着眼前的王志,一脸懵,顺嘴说出:“你有病吗?”王志也没生气:“除了牙齿有点毛病,其他地方都非常健康。”可接下来朱迅又问了王志一个问题:“婚后我可以不洗碗吗?”这让王志一时间无言以对。 2004年,王志手捧钻戒,单膝跪在朱迅面前,准备迎接一个点头或是一句“我愿意”。谁知,朱迅那双明亮的眼睛里闪过一丝狡黠,开口却是:“你有病吗?” 王志,1965年生在湖南小镇,家境普通,母亲是妇产科医生,这让他从小就多了一份务实和沉稳。他考入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顺理成章进了湖南电视台,扛着摄像机跑新闻,风里来雨里去,从不叫苦。 后来调入央视,在《新闻调查》和《面对面》里,他以犀利又不失分寸的风格,成了观众心中新闻“冷面人”的代表。 而朱迅,则是另一个故事。1973年出生于北京的书香门第,14岁就主持央视节目,算是童星出身。可她偏不走寻常路,17岁跑去日本留学,攻读经营管理。 在异国他乡,她住着小破公寓,白天上课,晚上打工刷盘子,凭着一股韧劲儿,硬是在日本NHK电视台闯出了名堂。学成归国重返央视,她那标志性的笑容和亲和力,很快让她成了《正大综艺》的当家花旦。 一个是爬坡过坎的“苦孩子”,另一个是见过世面的“洋派”姑娘,八岁的年龄差,迥异的成长背景,怎么看都不像一路人。可缘分这东西,偏就喜欢这种戏剧性的安排。 2003年,央视抗击非典晚会的后台,两人第一次正式碰面。王志在人群中一眼就看到了朱迅,一身白衬衫,干净利落。 他想起多年前在电视上见过她骑着白马的样子,当时就觉得惊艳。简单聊了几句,朱迅的爽朗让王志心里的小鹿撞得有点厉害,他壮着胆子约她吃饭,朱迅也大方应了下来。 不过,真正把两人关系推向质变的,不是这场晚会,而是一场病。当时,朱迅的父亲查出结肠癌,全家乱作一团。朱父通过工作关系辗转联系到王志,希望他帮忙打听北京的医疗资源。 王志听完,二话不说,揽下了这份责任。他动用自己的人脉联系医院和专家,亲自陪着朱父去看病,跑前跑后,没有半句废话,从医院开始,两人才算真正熟络起来。聊工作,聊人生,朱迅发现这个看似严肃的男人,其实内心非常温暖可靠。 很快,朱父手术在即,朱迅又要飞去阿根廷出差,心里急得不行。王志拍拍她的肩膀,只说了一句:“去吧,家里有我。”这四个字,比任何情话都管用。 朱迅在国外那段时间,王志几乎就住在医院,端水喂饭,记录医嘱,老人不吃饭,王志就变着法子给老人做开胃的湖南辣味粥。病房里的护士都好奇地问他:“你是老爷子什么人?”王志低声答:“是我爸。” 这句话传到朱迅耳朵里时,她站在病房门口,眼圈红了。她知道,眼前这个男人,是能托付的。等她从阿根廷回来,父亲恢复得很好,还开玩笑说:“我给朱迅打80分,给你这个‘准女婿’打88分。”至此,两人的感情已经水到渠成。 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面对王志的求婚,朱迅没有立刻答应,而是冷静地抛出了她的“灵魂三问”。 朱迅毫不含糊,直接问王志:“你有病吗?”这问题听着冒犯,其实是朱迅在日本生活多年养成的习惯,她深知健康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王志愣了一下,挠挠头憨笑:“除了牙不太好,其他零件都好着呢!” 紧接着,朱迅说:“结婚后,我可以不洗碗吗?”王志笑了:“我心疼你还来不及,哪舍得让你干这个。” 最后,朱迅的声音低了下去:“你能带我回你湖南老家吗?”这个问题,才真正击中了王志。一个在北京长大的姑娘,愿意去他的小镇老家,意味着她做好了全面接纳他、融入他家庭的准备,三个问题问完,朱迅接过了戒指。2004年,他们低调完婚。 婚姻不是终点,而是另一场更长久的考验。2007年,朱迅被查出甲状腺癌,轮到她倒下了。这一次,王志再次展现了那份不动声色的担当。 他推掉工作,寸步不离地守在病床前,陪着她熬过了最艰难的手术和化疗期。后来朱迅康复重返舞台,状态不减当年,这份军功章,有王志的一大半。 再后来,两人的人生轨迹也发生了变化。王志离开央视,投身公益,又去大学当了副校长。而朱迅则继续在主持一线发光发热。他们不再是同行,但家庭这个主轴始终没变,相互扶持,彼此成就。 回头看,王志和朱迅的爱情,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誓言,却处处透着一股“实用主义”的智慧,幸福这东西,有时拼的不是运气,而是找伴侣的眼光和过日子的担当。 现在,每当人们提起朱迅和王志,都会说:“他们俩啊真是天生一对!”是啊,这对夫妻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相互扶持、相互理解、相互付出。 信源:百度百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