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上午,马来西亚突然成了全球外交的焦点——中国与东盟十国的“10+1”外长会议刚拉开帷幕,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的专机几乎同时降落在吉隆坡机场。三大巨头罕见地挤在同一个时空里,空气里飘着的恐怕不止是热带雨林的湿度,还有肉眼可见的战略博弈。 这场看似巧合的“三国演义”,剧本早就写好了潜台词。中国带着《南海行为准则》三读草案直奔东盟主场,美国国务卿落地先发推特强调“印太盟友的团结”,拉夫罗夫则拎着一沓能源合作备忘录直奔会议室。三股力量在东南亚这个战略缓冲区短兵相接,连马来西亚本地媒体都调侃:“我们酒店的空调该换成地缘政治温度计。” 东盟国家嘴上说着“不选边站”,身体却很诚实。越南悄悄升级了金兰湾的港口设施,菲律宾刚和美国搞完联合军演又接了中国基建投资,印尼则把镍矿出口关税捏成了谈判筹码。大国博弈在这里像极了榴莲的味道——有人觉得臭不可闻,有人却品出了香甜。鲁比奥的西装口袋里揣着“芯片四方联盟”新名单,中国外长茶杯旁放着RCEP升级版方案,连俄罗斯的石油折扣价都成了某些东盟国家的“临时止痛药”。 真正耐人寻味的是马来西亚的角色。这个看似调停者的东道主,去年对华贸易额突破1100亿美元,转头又和美国签了半导体合作备忘录。当全球记者追着三国外长提问时,马来西亚外长正带着东盟同事参观本土芯片工厂——用行动诠释什么叫“战略模糊的艺术”。至于拉夫罗夫在酒店顶楼和鲁比奥“偶遇”时究竟聊了什么?流传出来的只有侍应生看到的两杯一动未动的冰美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