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1拾荒老人被工地老板收留6年,老人被家人接走时,工地老板林有威突然拦住准备离开的聋哑老人,大声说道:“别着急走,先把钱结清!” 杭州一处建筑工地上演了一幕感人至深的温情故事。一位聋哑老人在工地生活了整整六年,从最初的拾荒者变成工地的"编外员工"。 在工程结束后,工地不仅结清了他十余万元的工资,还千方百计帮他找到了失散十七年的家人。这个充满人间温情的故事,经过网络传播后,感动了无数网友。 这位老人姓何,今年已经六十多岁。十七年前,他跟着堂兄何志民从重庆彭水县老家来到杭州打工。 因为天生聋哑,又不识字,平时只能用手势简单比划。在一次外出时,老人不慎走失,从此与家人失去联系。这些年来,家人四处寻找,却始终杳无音信。 六年前的一个冬日,杭州某建筑工地的工人们发现了一位特殊的拾荒老人。他衣衫单薄,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却依然坚持在工地附近的垃圾堆里翻找可回收物品。 工地负责人王师傅看到这一幕,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让食堂给老人准备了热乎的饭菜,还找来干净的棉衣给他换上。 "当时看他年纪大了,又是聋哑人,实在不忍心让他在外面挨饿受冻。"王师傅回忆说。经过商量,工地决定收留这位老人。 起初只是让他在工地打打杂,没想到老人干活特别勤快,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把工地收拾得干干净净。渐渐地,老人成了工地的"编外员工",每月能拿到五六千元的工资。 虽然生活有了着落,但细心的工友们发现,老人时常会站在工地高处,望着远方发呆,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思念。 下雨天的时候,他常常一个人坐在工棚里,用手指在地上画着谁也看不懂的图案。工友们猜测,老人一定是在想念家乡的亲人。 "我们试着问他家在哪里,但他不会手语,也不识字,实在没法沟通。"工友小李说。为了帮老人找家,工友们多次带他去派出所备案寻亲,但由于老人无法提供任何有效信息,寻亲一直没有进展。 派出所的民警也很无奈,只能把老人的信息录入走失人员数据库。 转眼六年过去,工程即将完工,工友们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位老人。 王师傅说:"我们不能就这样把他扔下不管。"于是,大家决定再次尝试帮老人找家。这次他们把老人的照片和特征发到了网上,还联系了当地的媒体帮忙报道。 消息传开后,很快就有了转机。重庆彭水县的一位村民在刷抖音时,偶然看到了寻亲视频。"这不是老何家走失的那个聋哑弟弟吗?"这位村民立即把视频转发给了何家。 何志民看到视频后激动不已,虽然十七年过去,但视频中的老人样貌变化不大,他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堂弟。 通过视频连线确认时,出现了感人的一幕。老人看到屏幕中的家乡亲人时,突然激动地站起来,不停地点头,眼泪夺眶而出。他急切地掀开衣服,展示背部的烧伤疤痕,又伸出左手,指着短了一截的食指。这些特征与何家走失的老人完全吻合。 原来老人老家曾遭遇火灾,这些伤痕都是当年留下的。何志民哽咽着说:"没错,就是他!当年我带他来杭州打工,结果不小心走散了。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找他,还以为再也见不到了。" 认亲当天,老人见到亲人时泪流满面,紧紧握住堂兄的手不放。虽然无法用语言表达,但他用颤抖的双手比划着,似乎在诉说这些年的思念。在场的工友和记者都被这一幕感动得热泪盈眶。 1月30日,何志民带着老人驱车千里返回重庆彭水老家。临行前,工地负责人将老人六年来的工资十余万元如数结清。 王师傅说:"这些钱都是他应得的,虽然他不会说话,但干活比谁都认真。"何志民表示,这些钱会全部用于老人的生活和医疗,家人们一定会好好照顾他的晚年生活。 如今老人终于回到了阔别十七年的家乡。村里人都说,这真是一个奇迹。十七年风风雨雨,老人虽然无法诉说这些年的经历,但脸上的笑容已经说明了一切。 他时常拉着家人的手,指着杭州的方向,似乎在告诉乡亲们那里有好心人收留了他六年。 这个温暖的结局,既离不开工地六年的收留照顾,也离不开热心网友的帮助。从工地工友到派出所民警,从媒体记者到普通网友,每个人的善意汇聚成一股暖流,最终让这个失散十七年的家庭重新团圆。 这件事让我们看到,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默默付出爱心,也总有一些缘分注定会重逢。 老人的回家路虽然走了十七年,但终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份跨越千里的亲情,这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爱,正是最打动人心的力量。 信息来源: 极目新闻——被工地收留6年的聋哑老人回老家团年,村里放鞭庆祝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