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迈向发达国家,必须向日本和韩国学习,先成为消费大国。”在天津论坛会上,经济学家金刻羽急切呼吁推动全民消费,并以日韩为榜样。她指出,尽管我们科技实力强、人工智能发展快,但仅靠生产和出口无法实现真正的富裕,只有像日韩那样依靠强大的国内消费市场才能成功。大家认为她的观点有道理吗? 这金刻羽可不是一般人,14岁就去美国读名校,26岁哈佛经济学博士毕业,29岁就当上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终身教授,现在是香港科技大学金融研究院的大拿。 她爹金立群更是了不得,当过财政部副部长,现在是亚投行的掌门人,这背景,妥妥的精英中的精英。 她过去就多次强调消费对经济的重要性,比如2023年达沃斯论坛上就说过,“消费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这次在天津又把日韩经验搬出来,看来是认准了这条路。 日本当年搞“收入倍增计划”,老百姓兜里有钱了,消费就起来了,从家电到汽车,整个产业链都活了。 韩国更绝,把半导体和文化产业玩得团团转,三星手机、K-pop音乐,不仅赚外汇,还把国内消费带火了。 数据显示,日韩消费占GDP比重都在70%左右,而咱中国2025年才37%,差距确实大,可这里头有个关键问题:日韩人口加起来才1.7亿,咱中国14亿人,能一样吗? 金刻羽说光靠出口不行,这话确实有点道理,2025年前5个月,咱出口增长2.5%,机电产品、汽车卖得挺火,可背后压力不小。 美国对咱加征关税,欧盟也跟着凑热闹,再这么下去,国际贸易摩擦只会越来越多,而且咱生产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制成品,把其他国家的产业都挤得没地了,人家能乐意吗? 所以金刻羽才说,得给其他国家留点空间,自己多消费。 但问题来了,咱老百姓真有那么强的消费能力吗? 看看现在年轻人的压力有多大就知道了,2025年数据显示,18到35岁的年轻人负债率高达80%,房贷、车贷、消费贷压得喘不过气来。 一线城市一套房动辄几百万,首付就得掏空六个钱包,月供占收入一半以上,哪还有钱去消费,更别说教育、医疗这些无底洞了。 就拿我老家来说,年轻人毕业回家,一个月工资三四千,房贷就得两千多,剩下的钱够吃饭就不错了,还谈什么消费升级。 不过咱国家的出口优势还是很大的,2025年前5个月,咱对东盟、非洲出口分别增长16.9%和35.3%,电动汽车、光伏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50%。 民营企业出口占比57.1%,跨境电商、海外仓这些新业态更是火得不行,这说明咱出口不是没优势,而是得转型升级。 光靠低价竞争不行,得往高附加值产品上走,就像比亚迪,人家电动汽车卖到欧洲,价格比国内还高,这才是真正的竞争力。 所以说,我们也不能盲目照搬日韩那一套,咱国家太大,地区差异太明显。 江苏、广东这些沿海省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都破万亿了,可甘肃、西藏这些地方,人均消费支出还不到一万,城乡差距更大,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只有城镇的一半。 日韩是小而精,政策执行起来容易,咱国家得考虑“一刀切”的后果。 就拿消费券来说,大城市发了能刺激消费,可在农村,老百姓更需要的是提高收入,而不是那几百块消费券。 金刻羽说要释放消费潜力,这话没错,可怎么释放是个大问题,咱不能学美国那样发钱,也不能学日本搞大规模补贴,得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首先得提高老百姓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2025年中央财政消费促进专项资金800亿,同比增长30%。 而且必须完善社会保障,老百姓才敢花钱,日本的护理保险制度就挺好,咱国家也在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可覆盖面还太小。 最后得优化消费环境,特别是服务业,现在咱服务业占GDP才五成,而日韩都超过70%,这里头潜力大得很。 有人说咱国家出口这么厉害,为啥不能继续靠出口? 出口确实能带动就业,可国际市场风云变幻,2025年美国对咱汽车加征关税,韩国半导体出口也受影响,光靠出口风险太大。 而且过度依赖出口,会导致国内产业结构失衡,咱不能永远给别人打工,就像华为搞芯片研发,虽然短期吃了苦头,但这才是长远的出路。 现在的问题是,咱国家到底是该刺激消费,还是让消费健康增长? 我看后者更靠谱,刺激消费容易,发消费券、降利率,立竿见影,可副作用也大,容易导致债务攀升。 健康增长就得从长计议,提高收入、完善社保、优化供给,就像“双循环”战略说的,以内需为主体,内外循环相互促进。 2025年预计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8%,这是个好兆头,但得实实在在让老百姓感受到好处。 最后我想说,金刻羽的观点有道理,但得结合咱国家的实际情况,日韩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咱国家有咱国家的优势,也有咱国家的难处。 只要把收入提上去,把保障做好,把产业升级搞扎实,消费自然会起来,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得一步一个脚印来。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咱中国要成为发达国家,也得慢慢来,急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