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理默茨在联邦议院发表讲话时表示,结束乌克兰战争的外交手段已经耗尽。他承诺,德国将继续支持基辅 ——“清醒地评估当前的安全威胁,我们已经能够做出一些重要决定”。这番表态标志着柏林对俄乌冲突的立场进一步强化,也为欧洲安全格局注入新的变量。 默茨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2025 年 5 月至 6 月,俄乌双方在土耳其举行两轮直接谈判,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俄方要求乌军从顿涅茨克、卢甘斯克等四州撤军,乌方则坚持恢复 1991 年边界。 谈判破裂后,俄军加大对乌克兰基础设施的打击力度,5 月 20 日甚至出现普京座机遭无人机袭击的恶性事件。这种胶着态势下,默茨认为 “外交窗口已关闭”,德国必须通过军事手段强化威慑。 事实上,默茨政府自上台以来便持续加码对乌援助。2025 年 6 月 30 日,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宣布,柏林将向乌克兰提供超过 90 亿欧元援助,其中 20 亿欧元专门用于防空系统和弹药采购。 与此同时,德国国防部正推动价值数十亿欧元的 “秘密军备清单”,包括 4 套 IRIS-T SLM 防空系统、1500 枚导弹及 200 台地面监视雷达。这些装备不仅能提升乌军防御能力,还为未来可能的谈判增加筹码。 在军事支持之外,默茨政府更注重推动欧洲防务一体化,5 月 26 日,默茨公开表示,德国及其盟友已解除对援乌武器的射程限制,允许乌克兰攻击俄罗斯境内军事目标。 这一政策转变打破了朔尔茨时代的谨慎基调,被俄方批评为 “危险举动”。为配合这一战略,德国计划斥资 250 亿欧元采购 2500 辆装甲战车,并推动欧盟建立共同军工市场。这种 “重新武装欧洲” 的努力,旨在减少对美国的防务依赖。 然而,德国的激进政策并非没有争议,国内左翼党批评称,持续军援只会延长冲突。匈牙利等国反对欧盟对俄实施新一轮制裁,而俄罗斯则警告德国 “已成为冲突参与者”。美国态度的不确定性。尽管默茨强调跨大西洋关系的重要性,但特朗普政府近期与俄方频繁接触,甚至考虑退出俄乌谈判。这种 “美国优先” 的策略,迫使柏林在强化欧洲自主与维系盟友关系间寻找平衡。 面对复杂局面,默茨的应对策略呈现双重性,一方面,他通过 “魏玛 +” 机制协调法、波等国立场,试图在俄乌问题上形成统一阵线,另一方面,德国仍在与美国就关税和防务分担进行艰难谈判。这种 “脚踏两条船” 的做法,既反映出欧洲战略自主的迫切性,也暴露出现实政治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