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0月邯郸战役中,有一个国民党兵第二次成了我军俘虏,这个人的名字叫王克勤。
谁也没想到,这个两次被俘的国民党兵,会在未来一年多时间里成为第二野战军的头号战斗英雄,个人击毙敌人232名,俘敌14名,9次荣立战功。2009年,王克勤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王克勤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
1939年7月,19岁的王克勤被抓去当了壮丁,在国民党30军中服役了6年。1942年4月,王克勤随30军27师进攻鄂豫边区,期间被新四军第五师俘虏。我军一向优待俘虏,抓了王克勤,没有虐待他,待他很好,给他讲了团结抗战的道理后,就把他放回了国民党原部队。
1945年10月,在邯郸战役中的平汉战斗中,随着30军全军覆没,王克勤再次成了我军俘虏。
王克勤的父亲曾教育他,做人要知恩图报,既然共产党已经绕了自己两次性命了,这恩情就不能不报,所以就坚决要求加入解放军。
虽然参加了解放军,但他并不好看解放军。在30军中服役了6年,王克勤见惯了机枪大炮轰炸的“大场面”,国民党有飞机、大炮、坦克,几百万大军,背后还有美国佬的援助,而眼前的这支军队:“几支破三八,一个连才两三挺轻机枪,一个营才两三挺重机枪,兵又少,穿得破破烂烂,吃也是饱一顿、饥一顿的。”
王克勤的这种思想,让连指导员王玉琨十分头疼,他跟晋冀鲁豫军区6纵18旅52团1营教导员武效贤抱怨说:“我们这儿有个新解放战士叫王克勤,在国民党那里当了多年大头兵,满脑子乱七八糟,情绪低落,背后净跟着新战士瞎叨叨。最难改造的就是这种人!”
闻言,武效贤也对王克勤产生了兴趣,他先去了解王克勤的情况,知道王克勤出身贫苦。王克勤的父亲因地租太高,和地主吵了几句,竟被打成重伤,最后含恨去世。父亲去世后,王克勤的母亲就带着孩子们没日没夜耕种三亩薄田,但产出只够交租,全家只能沿村乞讨。
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后,王克勤曾三次逃跑三次被抓回,每一次都要遭到一番毒打,而他的母亲和弟弟在外出要饭时也已经下落不明。
了解了王克勤的情况后,教导员武效贤就拿来了一挺刚刚缴获的苏制DP轻机枪。
DP轻机枪虽然是苏联的制式武器,但在抗美援朝战争前,我军很少使用这种长着一个大盘子的怪枪,倒是国民政府与苏联达成协议,从苏联那里搞到了不少DP轻机枪。这挺DP轻机枪刚缴获不久,全营的战士没几个见过,更没人会保养,大家议论纷纷,说这枪怎么怎么样。
这激起了王克勤的好胜心。王克勤在国军中也是一个老机枪手了,各种机枪都比较熟悉,甚至一些他的同伴,还叫他“机枪圣手”。只见王克勤抱过机枪,用白布蒙上眼睛,然后赤手空拳就把机枪拆成零件,而后又完完整整组装起来,引得大家一片叫好。接着,王克勤又秀了一下枪法,这挺机枪就归他使用了。
1946年初,趁着国共停战协议之际,晋冀鲁豫军区展开春季整训,并展开“诉苦运动”。
诉苦大会第一天,有几个解放战士就站出来讲述了自己被国民党反动派、地主恶霸剥削欺压的悲惨经历,有的父母被杀了,有的妻子被玷污了,有的被逼的背井离乡、四处逃荒。王克勤被周围人的情绪感染了,第二天一早第一个冲上台,把一家人的悲惨经历统统讲出来。
这次诉苦运动,让王克勤有了很大转变。
1946年8月的陇海路战役,是王克勤参加解放军后的第一次大战。进入阵地后,连长陈凤祥发现新解放的战士或多或少都带有一点犹豫,王克勤也是如此,因为他想起了在国军时,那些国军军官常说的话:共军对俘虏起初很好,打仗时却把俘虏放在前面当炮灰。
想到这,王克勤才有些犹豫。但不一会儿,王克勤就改变了看法,因为身为连长的陈凤祥居然带头冲锋,在国民党军队中,王克勤还没有见过这样打仗的。“机枪圣手”由此觉醒。
看着连长冲锋在前,王克勤也端着机枪冲出战壕,他用那凶猛而精准的火力,连续打哑了敌军四挺机枪。战后,王克勤立三等功。
1946年10月,巨野战役中的徐庄坚守战,王克勤带着他的7人机枪班和2挺轻机枪,站在阵地最前沿,直面国军五大主力之整编11师。徐庄坚守战中,整编11师发起十余次冲锋,发射2500发炮弹,还动用了飞机,但王克勤因为战前准备充分,全班七人无一人牺牲,还歼敌百余人,成功完成了阻击任务。战后,王克勤班立集体一等功,全班出现了四个战斗英雄。
王克勤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无畏,他开创的“思想互助、技术互助、生活互助”即“三大互助活动”更是受到了上级的重视。1946年11月后,晋冀鲁豫野战军普遍开展了以“三大互助”为主要内容的“王克勤运动”。
1947年7月10日夜,鲁西南战役中,正在发高烧的王克勤隐瞒病情,带着全排冲上定陶北门,在攀登云梯时,王克勤不幸中弹,但他仍然坚持指挥,直到全排攻克北门才昏死过去。
随后,王克勤在送往医院途中重伤牺牲,年仅27岁,刘伯承得知后失声痛哭,说:
“蒋介石一个旅也换不来我一个王克勤!”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