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又是一个冤大头!乌克兰用三年时间把俄罗斯从超级大国,一下子打成二流国家,解除了美

又是一个冤大头!乌克兰用三年时间把俄罗斯从超级大国,一下子打成二流国家,解除了美西方心头大患,结果把自己从一个国家,打成了一个部落,价值全无。 三年战火过后,胜负的界限日益模糊。有一种说法是,乌克兰用三年时间把俄罗斯从超级大国打成了“二流角色”;另一种声音则认为,乌克兰不过是这场悲剧里最大的“冤大头”。然而,当剥开这些表层叙事,一盘更深远的国际棋局便显现出来,其中的赢家与输家,远比想象中复杂。 这场冲突的核心,乌克兰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它与俄罗斯同根同源,苏联解体后却步履维艰,经济转型与国家建设始终不见起色。为了靠近西方,乌克兰做出了一个如今回看堪称致命的决定:放弃其一度位列世界第三的核武库。 谁知这份以“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协议”换来的承诺,并未成为护身符,反而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伏笔。到了2014年,亲西方政府上台并流露出倒向北约的意图时,俄罗斯的战略警报随即拉响。 如果北约的兵锋直抵家门口,自身的安全空间将被彻底挤压。于是,俄罗斯果断出手吞并克里米亚,并策应乌东地区的分离势力,俄乌关系自此降至冰点。 冲突爆发后西方的援助涌来,却不像救命稻草反倒更像是一把将其推向深渊的手。美国的算盘打得清晰:用乌克兰的消耗来拖垮俄罗斯。援助方案的核心始终是自身利益,因此只给钱和武器但从不派兵。 白宫在为援助款项讨价还价时,甚至拿乌克兰士兵“装备差、缺衣少食”的窘境作为调侃的筹码,这并非真心相助,而是把乌克兰视作牵制对手的完美“炮灰”。 欧盟的处境则颇为尴尬。它向乌克兰投入了巨额军事和财政援助,如今乌克兰债台高筑,根本无力偿还。与此同时,欧盟自身也因切断俄罗斯能源而陷入困境,最终也成了这场博弈中的“冤大头”。 更可悲的是乌克兰的国家主导权已悄然旁落。尽管泽连斯基在台前反复强调抗争到底,但实际决策权早已被严重削弱。整个国家沦为欧美手中的交易工具,曾经的国家尊严所剩无几。 历经三年炮火,乌克兰付出的代价触目惊心。超过五分之一的领土被俄罗斯实际控制,工业重镇沦为废墟,经济更是彻底崩溃。 它不仅背上了天文数字般的债务,甚至连国家未来的矿产资源,都已在援助协议中被提前抵押。这种盲目站队、一味跟风的后果,让乌克兰越陷越深,几乎预定了“第二个伊拉克”或“第二个阿富汗”的结局,彻底走向边缘化。 然而那个被全球媒体一度渲染为外强中干的俄罗斯,却展现出超乎预期的韧性。尽管西方实施了空前严厉的经济制裁,试图扼住其能源出口的命脉,俄罗斯经济却未如预期般崩溃。根据美联社和路透社的数据,其GDP规模依然位居全球前十,甚至在制裁压力下仍录得微弱增长。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的核武库安然无恙,军队主力尚在,怎么看都不像一个战败国。但俄罗斯也付出了巨大的军事开支,其震慑西方的战略目标也未完全实现,反而刺激了北约的空前团结。不过这场战争或许也意外地“打醒”了俄罗斯,促使其重新审视并调整国家战略。 既然当事双方都代价惨重,这场旷日持久的博弈,究竟谁在渔翁得利? 棋盘的另一端,美国无疑是首要获利者。它成功利用乌克兰极大地消耗和牵制了宿敌俄罗斯,实现了其地缘政治目标。更直接的利益是,通过与乌克兰签订的协议,美国公司获得了其梦寐以求的矿产资源的优先开采权。所谓的“援助”,最终服务的是其自身霸权和商业利益。 另一个没有直接参战却获益颇丰的国家,是中国。在西方与俄罗斯激烈对抗的背景下,中俄双边贸易额突破历史新高。中国始终保持中立,避免卷入冲突的泥潭,得以集中精力专注于自身发展。 俄乌冲突是地缘政治残酷现实的缩影。大国间的算计远比表面文章复杂,乌克兰的“牺牲”,与其说是胜负问题,不如说是其在国际棋局中丧失主导权、沦为陪衬的悲剧。 这场冲突不仅重塑了国际格局,也再一次揭示了国际关系中所谓“公平”的稀缺性,以及依附强权的巨大风险。未来的国际棋局,会否变得更像一场被精心操控的闹剧?乌克兰的“牺牲”,最终会沦为一场历史的笑谈,还是仅仅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