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中国要迈向发达国家,必须向日本和韩国学习,先成为消费大国。”在天津论坛会上,经

“中国要迈向发达国家,必须向日本和韩国学习,先成为消费大国。”在天津论坛会上,经济学家金刻羽急切呼吁推动全民消费,并以日韩为榜样。她指出,尽管我们科技实力强、人工智能发展快,但仅靠生产和出口无法实现真正的富裕,只有像日韩那样依靠强大的国内消费市场才能成功。大家认为她的观点有道理吗?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得先看看日韩是怎么走上消费驱动这条路的,再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分析。 先说日本,上世纪80年代,日本签了《广场协议》,日元大幅升值,出口受了不小的冲击。这时候日本开始转向内需驱动,政府想了不少办法,比如开放市场、搞金融自由化,还鼓励企业搞技术创新。 日本企业也很争气,像丰田、索尼这些公司,一边把生产基地往海外转移,一边在国内搞产业升级,慢慢从“贸易立国”变成了“技术立国”。 那时候日本老百姓的消费能力也上来了,家电、汽车这些大件儿卖得特别火,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不足60%涨到了近75%。 韩国的情况也差不多,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韩国经济差点崩盘。后来韩国痛定思痛,对金融体系和大企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加强监管,推动大企业专业化,还大力扶持中小企业。 同时,韩国也积极吸引外资,促进技术创新,像三星、现代这些企业就是在那时候崛起的。 韩国的消费市场也慢慢起来了,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从70年代的50%左右涨到了现在的67%。 那中国现在的情况呢?从数据上看,中国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在50%左右,虽然比以前有进步,但跟发达国家比还有差距。 比如美国消费占GDP的80%,日本也有75%。不过,中国有14亿人口,市场潜力特别大。 这些年,中国政府也在想办法刺激消费,比如“十四五”规划里就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2025年还出台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又是提高最低工资,又是扩大社保覆盖,还鼓励大家买买买。 但是,中国和日韩的情况不一样。日本和韩国在转向消费驱动的时候,已经完成了工业化,人均GDP也比较高。 而中国现在还处于工业化后期,还有大量农村人口在往城市转移。而且,中国的收入分配不均、社会保障不足、高储蓄率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消费的增长。 比如说,中国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只有7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了20个百分点,很多人不是不想花,而是不敢花。 另外,中国的经济结构也和日韩不一样。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出口对经济增长还是很重要。如果一下子转向消费驱动,可能会影响制造业的发展,甚至导致产业空心化。所以,中国不能完全照搬日韩的模式,得走自己的路。 那中国该怎么办呢?一方面,要继续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让老百姓敢花钱。比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扩大社保覆盖,减少教育、医疗、住房这些刚性支出的压力。 另一方面,要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像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这些新兴产业,就很有潜力。同时,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物流、网络等,让消费的“最后一公里”更畅通。 总的来说,金刻羽的观点有一定道理,消费驱动确实是中国迈向发达国家的必经之路。但中国不能简单地模仿日韩,得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步一个脚印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