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育确实是看透了洪森的门道,当年巴育当总理的时候,洪森多次邀请他去柬埔寨访问,他拒绝几次后,才高冷地去了,去了以后也是距离感拉满,一副生人勿近的样子。 拿洪森主动邀请巴育去柬埔寨做客这事来说,不少人觉得领导人之间互访是好事,是不是说明双边关系没什么大问题?但事实并没这么简单。 洪森一连几次主动伸出橄榄枝,希望能跟巴育拉近距离,而巴育却冷处理前几次借机拒绝,对外表现得也很淡然,要说巴育心里没点数恐怕没人信,他清楚柬埔寨这边一直灵活机变,很多事情做得都挺有小算盘自然要多留点心眼。 后来巴育还是去了柬埔寨,这掉足了大家的胃口,访问期间现场气氛和照片里的细节成了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合影时洪森像往常那样表现得很热情,甚至主动搂巴育的肩膀,可巴育明显全程“保持社交距离”,别看他象征性地搭一只手,但身子侧着,另一只手离得远远的,连脸上的表情都略带尴尬,好像生怕旁人把他们看作关系铁的搭档。 洪森虽然表面上还保持笑脸,眼神和嘴角却隐约透着无奈,甚至有点不情愿画面里的距离感再明显不过了。 东南亚国家的领导人往往不光是为个人面子,更多是要给外界和自家民众看到一个“态度”,像巴育持重的做派,就透露出泰国处理外交时的一贯套路。 泰国地理位置特殊,周围国家不少,历史上和柬埔寨有关的边境争议也发生过不止一次,每当涉及利益或者安全问题,泰国总会比别人多一份小心,深怕哪一天邻国变脸,自己吃亏。 洪森这边出手热情并不是毫无缘由,多年来柬埔寨在地区局势里始终扮演着灵活多变的角色,外部大国势力在不断博弈,柬埔寨需要拉上更多邻国当朋友,以便在经济发展、投资争取等方面增加底气,对洪森来说能跟泰国搞好关系既有现实好处,也能增强对外讨价还价的筹码。 可泰国并不轻易买账,历经数场边界和历史遗留问题之后,泰国政界都明白,对柬埔寨身上那些“能见风使舵、随时调整立场”的特性不能掉以轻心。 类似“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关系堪称常态,领导人之间哪怕一点小动作,往往背后都有大文章,一个肩膀的距离、一双避开的眼神,都可能被解读为国家间信任还不够牢靠。 国际格局变化快,大家都得三思而行,中美竞争加剧地缘博弈复杂,像泰国和柬埔寨这样的小国,面对外部压力和内部需求,反而更加谨慎,洪森主动、巴育冷静,在很多人看来,这正是两国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时各自的理性选择。 泰国和柬埔寨想要真正打破隔阂还得慢慢磨合,靠时间和利益的共同推动,一时的表面冷暖远远不能说明问题,最关键的还是双边能否跨过历史障碍,迈向实质互信,如今世界不太平,各国也都不敢掉以轻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泰柬之间的每一次互动、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外界认真琢磨,之所以会出现看似疏远的表象,归根结底还是源于现实利益的筹码博弈和历史心结的难以解开,在政治舞台上,大家都懂得该守住底线的时候就一定不能轻易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