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钟表大亨俞征伟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那就是不和那些买船票离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钟表大亨俞征伟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那就是不和那些买船票离开的人同行,而是和家人共同留守在大陆,因为他是一个故土难离的人,对自己的家乡和祖国的怀有深深的眷恋和热爱。 1949年的上海,风雨欲来,码头挤满了买船票逃离的人群。可就在这人心惶惶的关头,钟表大亨俞征伟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他不走,带着家人留在了大陆。 1949年的上海,局势乱得像一锅粥。解放军渡江在即,国民党军队撤得七零八落,街上到处是传言和恐慌。码头上人头攒动,买船票的队伍排成长龙,行李箱堆得像小山,汽笛声响个不停。那时候,很多人觉得上海要变天了,纷纷收拾细软准备跑路,去香港、台湾,或者更远的地方。就在这股逃离潮中,有一个人却站着没动,他就是俞征伟,上海滩有名的钟表大亨。 俞征伟这人,出身不简单。他1890年出生在上海一个钟表世家,家里从清末就开始干这行。爷爷开了个小作坊,修修西洋钟表,挣点辛苦钱。到了他爸那辈,生意做大了,开始进口瑞士和德国的钟表,在上海商界有了点名气。俞征伟从小就跟钟表打交道,小时候常蹲在父亲的店铺里,看齿轮咔哒咔哒转,玩得不亦乐乎。十岁那年,他就能自己拆装怀表,手艺好得不得了。 长大后,俞征伟接手了家里的买卖,那年他才25岁。1915年的上海,市场变化快,他一眼就看出国产钟表有搞头。于是,他不满足于光卖进口货,决定自己做品牌。他跑去欧洲,学了点先进技术,买了些机器回来,在南京路店铺后面搭了个小厂子。1920年代,他推出了“俞氏”牌座钟,用黄铜机芯,外加雕花木壳,样子好看,价格还比进口的便宜。上海人一看,这玩意儿不赖啊,买的人越来越多,店铺门口天天挤满了人。 到了1930年代,上海经济火得不行,俞征伟的生意也跟着上了天。他的钟表行不光卖给本地,还出口到东南亚,连洋人都知道“俞氏”这牌子。他还在1928年的工业展上拿了个金奖,展出一块多功能怀表,把同行都震住了。那时候,他还帮着建了上海钟表同业公会,推行业标准,又捐钱给学校和穷人,大家都说他是个有良心的老板。可好景不长,抗日战争一来,上海沦陷,生意停了,日子过得紧巴巴。战后他咬牙重整旗鼓,到1940年代末,俞氏钟表行又成了上海滩的招牌。 1949年春天,上海的气氛变得不一样了。解放军就要打过来,街上人心惶惶,码头那边更是乱成一团。俞征伟站在自家店铺的楼上,看着外面乱糟糟的景象,心里却有了主意。他跟家人商量了一下,态度很坚定:不走,就留在这儿。他觉得,上海是他的根,走了就没意思了。再说,新中国要来了,他想看看会是个啥模样。 这决定可不是随便下的。那年头,离开的人有自己的道理,害怕战乱,怕政策变,怕丢了家业。可俞征伟不一样,他对这片土地有感情。他从小在这儿长大,生意在这儿扎根,家人也都在这儿,哪那么容易说走就走?他相信,不管来的是啥日子,只要留下,总有盼头。 新中国成立后,日子果然变了样。1950年代中期,公私合营开始,私营企业得并入国营。俞征伟没犹豫,把钟表行交了上去,连家里收藏的好表也一块儿给了国家。他的店铺改成了国营工厂,继续生产钟表,他自己还当了技术顾问,帮着把上海的钟表产业搞起来。政府挺看重他,觉得他这人识大体,他的故事也在报纸上登过一阵子。 到了晚年,俞征伟过得挺平静。他住在上海的老宅子里,院子里种满了花草,退休后也没闲着,常跟年轻人聊聊过去的事。他常说,自己这辈子没离开过上海,也没后悔过。那些年,他用自己的选择,证明了对故土的热爱,也给后人留下了点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