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绵,晚来徐风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网教育频道连续推出校园文化栏目《主播说节气》,新一期节目由北京市育英学校学生主播马瑞昕以清新自然的播报风格,从科学观测、农事规律到诗词民俗,多维度解读这一古老节气的现代意义,展现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创新表达。
节目中,马瑞昕身着汉服,自信亮相镜头,用清脆的童声开场:"‘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立秋,意味着暑去凉来,秋天的序幕正式拉开。"她首先从节气物候讲起,详细解读了"立秋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此时虽然白天依然炎热,但早晚已有丝丝凉意,清晨的草木也开始凝结露珠。"
在传统习俗环节,马瑞昕介绍了"贴秋膘""晒秋""啃秋"等民俗。她笑着说:"老北京有句俗语‘立秋到,贴秋膘,饺子包子香热闹’,因为夏天人们食欲减退,立秋后便通过吃肉食补充营养,比如红烧肉、酱肘子,不过我们也要注意均衡饮食哦!"谈到"晒秋"时,她解释这一习俗背后的农耕智慧:"立秋是丰收的前奏,人们趁天气晴好晾晒农作物,既是对自然馈赠的感恩,也饱含着对秋日丰收的期盼。"
为了让讲解更富文化韵味,马瑞昕引用了杜甫的《立秋后题》:"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并结合诗句解析古人对立秋的细腻观察。她还提到了立秋的养生知识,提醒同学们"早睡早起,适当运动,多吃银耳、百合等滋阴润燥的食物",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巧妙结合。
整个播报过程中,马瑞昕逻辑清晰、表情丰富,展现出远超年龄的从容与专业。
据悉,《主播说节气》节目旨在通过小主持人的讲解,让同学们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和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未来,《主播说节气》将持续推出二十四期系列内容,以“学生主播+文化传承”的创新模式,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传统底蕴与青春活力,也希望通过优秀的青少年小主播进行讲解,能让更多同学爱上节气文化!
节气科普:
8月7日,星期四,农历闰六月十四,是中国传统24节气的第十三个节气—立秋。
秋阳肆虐,立秋正当暑,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立秋意味着降水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减少或下降。从立秋开始,万物从繁茂生长趋向成熟,所以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立秋后有一伏,气温的居高不下使得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对水分要求迫切,所以也有“立秋三场雨,批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
立秋日对农民朋友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睛一日,农夫不用力”。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气睛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的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
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立秋时,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在古代,民间在立秋收成之后,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则尝试新收成的米谷,以庆祝辛勤换来的收获。除此之外,还有“贴秋膘”、“啃秋”等习俗。
“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在我国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人们在入秋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在民间,人们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的体重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的叫“苦夏”,瘦了就要多“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