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号,金砖巴西峰会终于正式开幕了,第1张的集体合照也刚刚公布。那么如何来解读这张集体照呢? 当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里约热内卢时,一场关乎未来的大戏正在上演。 这里的第十七次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主题定为“加强全球南方合作,促进更加包容和可持续的治理”,这不仅是一个会议口号,更像是一份宣言,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要读懂这场盛会的深层含义,不妨从一张合影看起。这幅权力图景里藏着不少有意思的细节。 中国的代表,尽管出席规格有变,却依然稳居画面中央,这位置本身就说明了问题:在金砖这个机制里,中国的分量无可替代。 东道主巴西总统卢拉的两侧,站着印度总理莫迪和南非总统拉马福萨,这是最初的五根支柱,象征着合作的根基。 再往外看,印尼总统普拉博沃和埃塞俄比亚总理阿比也赫然在列,一个是明年的新成员,一个是今年的新力量,直观地展示了“大金砖”的扩张势头。 更外围,阿联酋、埃及、俄罗斯和伊朗的代表按级别排开,一个日益壮大的朋友圈清晰可见。 不过,这张“全家福”里,有一个身影的缺席显得格外扎眼——沙特阿拉伯。这个已经被接纳的正式成员,和去年一样,再次“失踪”于正式合影环节。 但有消息说,沙特的代表或许会出现在第二天的“金砖+”大合照里。 这种若即若离的姿态,与其说是犹豫,不如说是一种在中美之间精明的平衡术。沙特显然想搭上金砖这班快车,却又不想因为靠得太近而过度刺激华盛顿。 为了这场汇聚了28国和7个国际组织代表的会议,巴西几乎将里约变成了安保堡垒。 两万名军事人员部署到位,主会场上空成了禁飞区,战斗机有权击落任何未经许可的飞行器,附近建筑的阳台上也埋伏了狙击手。 这种严阵以待的架势,恰恰反衬出这次会议在全球棋局中的重要性。 金砖的崛起,不是偶然,而是对当前国际秩序失衡的直接回应。 就在三周前,G7峰会和北约峰会还在渲染“小圈子”的利益和集团对抗,一边忙着筑起“小院高墙”,一边挥舞着制裁大棒。 而金砖峰会选择在二战结束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的节点召开,释放的信号截然不同。 当霸权和单边主义让世界的发展与安全赤字越来越大时,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也已无法逆转,这正是金砖成长的土壤。 金砖的力量,首先体现在实实在在的“体量”上。等到明年东盟最大的经济体印尼正式加入,“大金砖”的人口将占据世界半壁江山,经济总量接近全球三成,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是超过一半。 这不只是数字的变化,而是结构性的位移。它意味着以金砖为代表的全球南方,正从国际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从根本上挑战了“国际规则只能由少数国家说了算”的旧逻辑。 更深层的力量,则来自它的理念。一边是热衷于搞脱钩断链,把贸易当武器;另一边,金砖伙伴们则坚定要做“发展振兴道路上的同行者”。 他们不仅在传统的货币金融、能源资源等领域深化合作,也把目光投向了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这些新赛道。 由新兴国家自己创立的新开发银行(NDB),用平等的股权和轮换方案,打破了过去西方主导的金融机构的惯例,为全球南方提供了新的融资可能。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峰会很可能宣布设立一个由新开发银行支持的新担保基金。 在美国经济政策越来越像“开盲盒”的当下,这个基金旨在为全球南方的项目增信,降低融资成本。 据估计,NDB每投入1美元担保,就能撬动5到10美元的私人资本。这步棋如果走通,将极大改变全球南方的投资面貌。 当然,金砖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成员国在一些议题上存在分歧和竞争。但正如巴西外长所说,金砖追求的是务实的具体成果,而不是要搞一个“反西方”联盟。 它的核心任务,不是为了推倒谁,而是为世界提供另一种可能——建立一个更加独立、平等的贸易和经济空间,一个尊重各国主权与文化身份的合作平台。 这正应了中国一直倡导的理念:金砖不是封闭的俱乐部,而是守望相助的大家庭。通过“金砖+”模式,这个平台向更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开放,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它改变的,将不只是世界地图上的经济权重,更是国与国之间相处的底层逻辑。原来除了拉帮结派、赢者通吃,世界还可以选择开放包容、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