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945年,中国夫妇收养了4岁的日本弃婴,顶着辱骂,将其抚养长大,40年后弃婴回

1945年,中国夫妇收养了4岁的日本弃婴,顶着辱骂,将其抚养长大,40年后弃婴回到日本,没想到他从此杳无音讯,然而当中国养母脑出血瘫痪时,不停的惦念日本儿子,可日本儿子却依旧拒绝探望。 1945年8月,二战刚结束,日本投降,中国大地满目疮痍。河北一个小村庄里,赵凤祥和李秀荣这对普通农民夫妇,日子过得紧巴巴。那年秋天,赵凤祥在田里捡到一个四岁的日本男孩,瘦得皮包骨,叫野板祥三。战后,日本遗孤在中国不算稀奇,很多日本人在撤退时抛下孩子不管。赵凤祥心一软,把孩子带回家,改名叫赵连栋,开始了抚养之路。 李秀荣起初不愿意,毕竟家里五个嘴等着吃饭,再加上对日本人的恨意,她心里堵得慌。可看到孩子那双无助的眼睛,她还是妥协了。从此,赵连栋成了家里一员,吃的是粗粮窝头,穿的是补丁衣服,和赵家其他孩子没啥两样。夫妇俩把他当亲生儿子养,教他干农活、认字,盼他长大有出息。 可村里人不买账。那年头,中日仇恨深得很,赵家收养日本孩子,在乡亲眼里就是“汉奸”行为。有人背后指指点点,有人当面骂街,甚至往赵家门口吐口水。李秀荣心里憋屈,但她从没动摇过。她觉得,孩子是无辜的,不能因为大人的恩怨就扔下不管。赵凤祥也一样,默默扛着压力,把赵连栋养到上学年纪。 赵连栋挺争气,小学成绩拔尖,老师常夸他聪明。他慢慢融入村里生活,学会了河北话,干起活来也麻利。长到十几岁时,他个子窜到一米八,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挑水砍柴样样行。可因为日本血统,他没少受欺负。村里孩子喊他“日本鬼子”,有时还动手推搡。李秀荣护着他,告诉他别在意,谁欺负他,她就跟谁急。慢慢地,村里人看他老实本分,也就不怎么议论了。 到了20世纪60年代,赵连栋成年,娶了村里一个姑娘王秀英,生了俩孩子,日子过得还算平稳。家里虽然穷,但有笑声,李秀荣看着也欣慰。80年代,中日关系缓和,赵连栋开始好奇自己的身世。他跟李秀荣说想去日本找亲生父母,李秀荣虽舍不得,还是支持他。她拿出家里仅有的积蓄,帮他联系日本那边。临走时,赵连栋保证会回来孝顺她,李秀荣信了,含泪送他离开。 谁知这一走,就没了音讯。赵连栋带着老婆孩子去了日本,之后杳无音信。家里写信过去,没回音;托人打听,也没下文。李秀荣不死心,天天守在村口等,嘴里念叨着“连栋会回来”。她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头发白了,背也驼了,可她从没埋怨过,只是盼着儿子能露个面。乡亲们劝她别等了,说赵连栋在日本过得滋润,根本不惦记她,她却固执地摇头。 1985年冬,李秀荣脑出血瘫痪,躺在炕上动不了。她嘴里老念叨着赵连栋,家人看她这样,辗转联系上日本那边。结果赵连栋只回了句“没空”,冷得像冰。李秀荣听到这话,眼泪直流,整个人像是垮了。后来,赵家老二翻出一份文件,才知道赵连栋走的那年签了日本政府的补偿协议,拿了钱后就彻底断了联系。他为了自己,把养母扔在一边,连她病重都没半点动静。 1990年,李秀荣去世,临终还在喊赵连栋的名字。可他没来,甚至连葬礼都没露面。赵凤祥和李秀荣用40年的心血养大一个孩子,到头来却被无情抛弃。这事让人唏嘘,也让人寒心。战争扭曲了太多东西,赵连栋的选择自私冷漠,但背后是不是也有啥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