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石油工人王德民因为长得帅,而被众多女孩“倒追”。一心想搞事业的他不堪其扰,于是对

石油工人王德民因为长得帅,而被众多女孩“倒追”。一心想搞事业的他不堪其扰,于是对女孩们说:“想跟我在一起,有两个条件。”他把条件一提,女孩们果然做鸟兽散。 他的两个条件是:第一、他不陪女方逛街、逛公园;第二、女方不能打搅他看书和工作。 女孩子“倒追”他,就是看中他长得帅,以为他性格浪漫,谁知他竟这么不解风情,那谁还愿意跟他处对象?于是乎,大家就都散了。 不过,有个人例外,那就是王日英。王日英从王德民开出的条件里,看到了他的稳重和事业心,于是更加中意他。 经过一年交往,两人走到了一起。婚后,王日英全力支持王德民的工作,两人的生活幸福。 然而,帅气的长相像把双刃剑,一方面让王德民在感情上占尽优势,另一方面也给他带来不少困扰。 王德民是个混血儿,他的父亲年轻时曾到美留学,期间与热情开朗的瑞士姑娘多萝西一见钟情,很快走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两人一同回到中国,随后,王德民兄妹三人相继出生。 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1937年出生的王德民不但继承了父母外貌上的优点,长得剑眉星目,而且格外聪明伶俐。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因为充满异域风情的长相,而被旁人视为“异类”。 童年时,他没有玩伴,上学后,他几乎没有朋友。哪怕他汉语流利,努力证明自己是中国人,但同学们仍背地里称他为“二毛子”。 王德民十分愤怒,但父母叮嘱过他,千万不能和同学打架,所以他只能将委屈埋在心底,卯足了劲念书,用优异的成绩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高中三年,王德民的每门成绩都是优秀,高考时,更是考出了近乎满分的成绩,远超清华、北大的录取分数线。 但他等了又等,没有等来清华的录取通知书,也没有等来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只有第5志愿的北京石油学院肯录取他。 虽然这所学校并非王德民心中理想的大学,但他没有自怨自艾,反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不论是文化成绩,还是体育,都十分出色。大三实习时,他参加了川中石油会战,积累了不少采油经验。 1960年,王德民大学毕业,获得了留校任教的机会,但他毅然放弃了,因为大庆油田被发现了,他主动请缨到前线工作。 然而,在大庆,他再次遭受了冷遇。 同期报道的学员大多被安排到了研究所工作,而成绩优异的他却成为了最基层的试井工人,甚至还有人等着看他的笑话:“看他的脸就知道不能干粗活,等着吧,不出三天,他就会坚持不下去了。” 强者从不做无谓的口舌之争,王德民决心以自己的行动向大家证明:我能吃苦。 他早出晚归,和工人们一起抬着100多公斤重的绞车,一个又一个地测试油井。东北的冬天滴水成冰,为了防止仪器被冻住,他和工人们将棉袄脱下盖在井口给仪器保温,自己却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 这些苦对于王德民来说都不算什么,最让他忧心的,是“试井”的结果不理想——由于测算数据和实际情况差距巨大,导致油田的开采率非常低。 王德民认为问题出在测油法上,国外盛行的测油法,或许并不适合中国。他由此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我要推导出一套适合中国地质和油田的测油法。 此后,他白天工作到晚上七八点,晚上自学热传导数学、水力学等到凌晨两三点。 经过几个月的刻苦钻研,他不但系统掌握了国外的各种测压法,还推导出中国第一套、世界第三套不稳定试井测压公式——松辽法,这套公式的测量精度,比“赫诺法”高出整整两倍! 此后十余年,他又接连研制出多层试油、油水井分层测试等工艺,助力大庆油田二次采油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1994年,王德民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他正式退休。 退休后,他没有选择在家颐养天年,反而继续深入研究油田开发技术,攻克了“泡沫复合驱油”、“井下油水分离同井注采”等一系列工艺,不断提高油田的采收率,有人做过统计:王德民退休后取得的研究成果,竟比在职时还多。 如今,王德民院士已经88岁了,但他仍在与时间赛跑:早上8点15分到办公室,浏览石油资讯和资料,中午在办公室简单解决午餐,下午了解当天科研现场的技术问题,晚上回家研究方案……他几乎没有在凌晨12点前睡过觉。 他的日程表,让很多年轻人都自愧不如,可他却日复一日地坚持,因为“我很着急。不是着急,是非常着急!” 国家现在还很缺油,但很多大油田已经进入开发中后期,如果没有新的开发技术,很可能导致油田产量下降,强烈的使命感让这位年近90的老人充满急迫,“不敢停,也不能停!” 王德民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时,曾在毕业志愿的第一栏写道:“党的需要、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第一志愿。” 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话。 虽然他曾因混血儿的外表而受到种种冷遇,但却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