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美国为何造不出类似PL-15的双脉冲导弹?其实原因很简单: 西方的武器装备,尤其

美国为何造不出类似PL-15的双脉冲导弹?其实原因很简单: 西方的武器装备,尤其是高端型号,一直有“纸面数据掺水”的传统,老中吃过的亏可不止一次两次。更麻烦的是,俄罗斯也学会了这一套,做广告、赚订单也可以理解,谁不想多挣钱呢?但问题是,我们把这些虚高的数据当了真,一代代军工人拼了命追赶所谓的“世界一流水平”,结果真研发出来了,大家反而不信:掺水的门道我心里还没点数吗? 双脉冲技术,美国早期曾用在空射弹道导弹SRAM上,以增强末端速度,后来冷战结束,这类需求消失了,项目也因技术复杂被砍掉。但在不计成本的反导系统里,它被成功应用于标准-3导弹的第三级,大幅提高了大气层外的机动能力。美国人一看行,又尝试把它小型化用到AIM-120上,结果失败,发现自己的上限大概就是在“爱国者-3分段增强型”那样的体积(5.3米长、410毫米粗),而且这是2016年服役的。同一时期,中国的霹雳-15(3.99米长)早在2015年就服役了。就能量管理水平来看,霹雳至少领先他们10年以上。 普通人对空空导弹的理解,往往被空战电影误导,以为现代战机能靠“蛇皮走位”硬扛导弹、极限规避。但那只是为了观感的影视效果,现实空战中,空空导弹的加速度和机动性早已远远超越载人战机。这也是为什么演习里一旦被锁定,基本就判定击毁了。 所谓的“不可逃逸区”,顾名思义,是导弹发射后,根据敌我相对位置、大气环境等条件,形成的一个三维空间范围,不是简单的距离数字能概括的。而双脉冲技术的确能大幅扩大这一不可逃逸区,使得导弹更难被躲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