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各国都犯了同一个错误。新加坡国际关系专家马凯硕一针见血直言:亚洲各国都犯了一个大错,那就是没有团结起来支持东方龙,各自趴在自家算盘上算小账,生生错过了改写命运的黄金机遇。
一个坐拥全球过半人口、经济体量占据世界半壁江山的亚洲,本该在全球舞台上举足轻重,但至今似乎仍未凝聚成一股足以改写历史的合力。
新加坡的一位国际问题专家曾经指出,亚洲国家都在一个共同的错误上:他们没有在本地区形成一条“东方巨龙”,而是沉浸在自己的算计之中,错过了改变世界格局的大好机会。
亚洲的崛起潜力并非空谈。这里不仅集中了全球60%的人口与40%的GDP,更掌握着全球90%的稀土和70%的锂矿资源,工业产值早已超越西方。
从冷战后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到如今中国已是一百四十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亚洲的强大是有目共睹的。在区域龙头经济的带动下,亚洲产业链日益繁荣:仁川港的码头堆满了等待出口的中国电动车,雅加达的超市里,泰国榴莲成了抢手货。
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建设,使150多个国家从中获益,为地区连接起了重要的大动脉。比如中老铁路,不仅让老挝的GDP增速提升了两个百分点,到2024年其货运量更是暴涨了八成。
然而,这艘本可以乘风破浪的大船,却因内部的猜忌与外部的博弈而步调不一。亚洲各国之间的相互猜忌与鼠目寸光,已成为最大的阻碍。
比如日本与韩国,至今仍在历史旧账上反复拉扯;越南和印度,则时常将邻国视为竞争对手,平白消耗了合作的精力。更有一些国家在战略上摇摆,一面在地区问题上制造摩擦,一面又希望得到经济上的援助与投资,这种矛盾心态让区域合作的落地异常艰难。
就看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这份难得的自贸协定,东盟国家的利用率竟不足三成。在具体执行中,各种阻力层出不穷,有的纠结于芒果干的关税,有的抱怨原产地规则复杂,甚至还有国家偏信“债务陷阱”的说法,宁可选择成本高昂的方案,也不愿接受性价比更高的合作。
亚洲内部的缝隙,自然也引来了外部的棋手。美国趁机介入,通过向菲律宾提供二手巡逻艇、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等方式,加剧了地区紧张。
它所抛出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更像是一场分化亚洲的阳谋,诱导各国争当“马前卒”。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国家的立场变得模糊:越南前脚刚与中国签署了RCEP,后脚就加入了美国的IPEF;印尼口头上宣称中立,却也向美国开放了军事基地。
这种不团结的代价,最终还是由亚洲自己来承担,芯片产业的集体受挫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美国发起“芯片联盟”,意图将中国排除在外,本以为能扼住对手的咽喉,谁知却严重冲击了盟友的利益。
韩国三星的利润因此缩水三成,半导体出口连续12个月下滑;台湾台积电的市值蒸发万亿,而美国强迫其断供,反倒使自家高通公司的订单暴跌。更荒唐的是,在缺乏统筹的情况下,亚洲各国还在盲目重复建厂,仅2024年就新增了23座晶圆厂,直接导致存储芯片价格腰斩。
这难道不是一种巨大的内耗吗?试想一下,如果中日韩能够联手,整合东京的硅片、首尔的设计和深圳的封装,全球芯片市场早已是另一番景象。
马凯硕的提醒或许晚了二十年,但棋局尚未终结。事实上,合作的框架早已铺就:RCEP致力于降低贸易壁垒,“一带一路”在持续打通基础设施,而上海合作组织则为地区安全提供保障。
隔壁的欧盟就是一面镜子,27个国家拧成一股绳,凭借统一市场便能与美国抗衡。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觉醒的信号已经出现。
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时明确表示“欧洲不能再当美国的附庸”,德国总理朔尔茨也公开表达对“一带一路”的支持。连印度智库都开始承认,只有亚洲团结,才能真正抵御外部霸权。
如今,摆在亚洲国家面前的道路清晰而简单:是继续在分歧中内耗,沦为西方的棋子和市场;还是真正联手,将巨大的潜力转化为改写世界格局的实力。
一个整合了中日韩、东盟,并连接着中东能源与南亚劳动力的亚洲共同体,其能量足以重塑全球经济版图。谁能抓住这个机遇,谁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