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了稀土拼了!7月3日解封了EDA设计工具,4日解除了C919发动机出口禁令,网友的评论分裂了,解封了还不如继续封,特朗普的套路就是虚空造牌,中国已经中计了? (信源:环球时报——外媒:美解除对华出口C919发动机禁令) 那是一个寻常的日子,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却传出一句石破天惊的话。特朗普突然转向镜头说:“我们昨天刚和中国签了。”现场记者一时没反应过来,这颗投入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了巨大的涟漪。 几个小时后谜底揭晓:美国解除了对华喷气发动机、芯片设计软件和乙烷的出口限制;作为交换,中国则恢复稀土供应。 这听起来像是一场皆大欢喜的交易,特别是C919大飞机的核心发动机LEAP-1C恢复供应,解了项目的燃眉之急。 可是,谁也没想到,美国财长贝森特次日就公开催促“中国加快稀土出口”,暴露出这场交易远没有表面上那么和谐,稀土的实际流通量也远低于美方预期。这究竟是一次短暂的妥协,还是一盘更凶险棋局的开始? 细看美国这份看似“慷慨”的解禁清单,其实每一样都精准地戳着它自己的痛处。 先说航空发动机。断供C919,首当其冲的就是通用电气(GE)的生意。LEAP-1C的订单占了公司营收的15%,断供就意味着股价雪崩。而更深层的焦虑,是中国自己的长江-1000A发动机正在加速替代,这才是真正让美国睡不着觉的。 再说芯片。西门子EDA工具的解禁,确实让华为松了口气,但依旧是技术压制下的有限松绑,像英伟达H100这类顶尖AI芯片的封锁纹丝不动。 不过,这种制裁也反过来咬了美国一口:华为的昇腾芯片已经迭代到第14版国产方案,美国的封锁反而逼着中国技术“去美化”,让美国企业快要丢掉最后的议价权。 至于乙烷,那更是赤裸裸的经济考量,墨西哥湾里堵着的8艘乙烷运输船终于能开往中国,救了库存爆仓的美国页岩气商。 然而,贝森特那句催促,才真正揭开了美方最深的恐惧:稀土。没有稀土,美国的军工生产线正濒临休克。 每架F-35战机需要417公斤稀土,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九成的镝铁合金都依赖中国赣州的一家企业。五角大楼的报告说得更直白,稀土若持续断供,战机生产线将彻底瘫痪。 美国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高达83.7%,重稀土更是接近百分之百,这几年的技术空窗期,就像一只手死死扼住了美国高端制造和军事工业的喉咙。 与此同时,中国还玩起了全球差异化。王毅在柏林明确表态:“稀土不应成为中欧问题。”欧洲企业因此享受“快速通道”。 欧盟也心领神会,瓦德富尔紧急约见王毅,确保了风电巨头维斯塔斯20%的工期延误风险得以化解,作为回报,欧洲也暂停了对中国光伏组件的反倾销调查。 而在C919项目上,中国的策略是“借船出海”与“造船远洋”并行。短期内,续签LEAP-1C采购协议,保障商业运营稳定;但长期看,国产替代才是核心。 长江-1000A发动机已完成高原模拟测试,性能正迎头赶上,预计年内就能装机试飞。正如民航专家张仲麟所说:“我们选择国外供应商是出于成本和适航标准考量,而非技术无能。”这清晰地表明,中国的选择是主动的战略布局,而非被动的妥协。 这场博弈的涟漪,早已超出中美之间。当德国汽车协会警告生产线可能停摆,印度工业联合会哀叹几天内就要停产时,中国稀土的阀门,俨然成了撬动世界的杠杆。 日本电力公司绕开美国,直接和广晟有色签了稀土长协;澳大利亚的稀土精矿运到马来西亚,却因环保问题被当地抵制。盟友们正用脚投票,想方设法绕开政治风险。 更有意思的是,从连云港运往洛杉矶的稀土集装箱,首次尝试了人民币跨境结算。资源定价权正与货币话语权悄然捆绑,美元霸权被撬开了一道不易察觉的裂缝。 回头看,美国商务部在贝森特发话后24小时内连发两道解禁令,这种急切的背后,是其无法回避的现实。 当中国将出口管制从单纯的武器升级为规则,用六个月许可、终端审查、军民分流来重新定义游戏玩法时,那个靠挥舞关税大棒就能解决问题的时代,或许真的结束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