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硕士”毕业的县委书记陈行甲,语出惊人:“我当巴东县委书记,工资5100元。贪官贪的钱,一个是养儿子,一个是买房子。可我儿子是学霸,在北大读书,不需要我的钱;我也不需要买房子,国家为我提供了人才房。 陈行甲的这番言论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那些以“生活所迫”为借口贪腐的官员脸上。那么,他凭什么敢这么“狂”? 出生于湖北农村的陈行甲,虽然家里穷,但从小就成绩优异,不仅考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还获得了硕士学位。这样的学历在基层官场堪称“豪华”,但他没有选择留在北京或其他大城市,而是回到湖北贫困山区,从基层干部做起。 2011年,他调任巴东县委书记。但巴东却是个国家级贫困县,不仅山高路险,经济落后,腐败问题更是盘根错节。陈行甲到任后,没有像某些官员那样“新官上任三把火”做表面文章,而是直接向腐败开刀。 他亲自督办案件,将87名贪腐官员和商人送进监狱,其中包括当时的县长、副县长等“重量级”人物。有人威胁他,有人试图贿赂他,甚至有人扬言要“弄死他”,但他丝毫不退让。他说:“我不怕,因为我没有私心。” 而且,他的反腐手段极其强硬,甚至公开点名批评某些官员,这在官场极为罕见。有人骂他“不懂规矩”,但老百姓却称他为“陈青天”。
因为,在他的领导下,全县公路通达率超过98%,极大改善了交通条件。他不仅推动旅游产业发展,还亲自拍摄宣传视频推广巴东旅游,使当地生态旅游成为经济增长点。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县委书记是个“肥差”,但陈行甲却公开自己的工资:5100元。这个数字让不少人惊讶,因为在一些人的想象中,县委书记怎么可能只拿这么点钱?但陈行甲用自己的人生给出了答案:“我不需要贪。” 他的底气首先来自良好的家风,陈行甲的母亲是位普通农村妇女,却教会他“做人要清清白白”的道理。他常回忆说:“小时候家里再穷,母亲也从不拿别人一针一线。” 其次,他有着独特的家庭优势。儿子考入北大,成绩优异;妻子工作稳定,家庭和睦。更重要的是,作为引进人才,他享有政策规定的住房保障,为他解除了后顾之忧。 陈行甲还表示:“我不需要靠权力来谋取私利,我的满足感来自为群众办实事。” 然而,2016年,在仕途上升期的陈行甲却突然辞职,许多人猜测他是否“被迫离开”,但他却坦然回应:“我只是想换一种方式为社会做点事。” 接下来,他投身公益,创立“恒晖公益基金会”,专注于贫困地区儿童大病救助。他说:“当官可以造福一方,但公益能帮助更多人。” 只能说,陈行甲的存在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某些官员的虚伪。他们总说“工资低,不得不贪”,但陈行甲证明了,清廉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想做。腐败也从来不是“不得已”,而是一种选择。真正的底气,不是来自权力和金钱,而是来自内心的坚守。 最后,当某些官员还在抱怨“工资低”时,陈行甲的经历有力地诠释了:做一个干净的官,其实没那么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