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2011年,为表彰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美国准备给她颁发“拉斯克奖”,此奖在医学界仅

2011年,为表彰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美国准备给她颁发“拉斯克奖”,此奖在医学界仅次于诺贝尔奖。消息一出,引发很多中方研究人员质疑:“她论文都写不出,凭什么获奖?” 屠呦呦,1930年出生在浙江宁波,家境不错,父亲是教书先生,家里书多得堆成山。她小时候就爱翻书,名字还挺有诗意,来自《诗经》里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谁能想到,这名字里的“蒿”跟她后来的青蒿素研究扯上了关系。16岁那年,她得了肺结核,病得挺重,休学两年,瘦得像根竹竿。好在她硬挺过来了,病好后更珍惜时间,学习特别拼,笔记写得密密麻麻。1951年,她考上北京医学院药学系,那可是当时顶尖的学校。 大学四年,她泡在实验室里,研究药物的化学反应,导师都说她脑子活,爱问怪问题。1955年毕业后,她进了中国中医研究院,开始搞中药研究。那会儿中药在科学界还不算主流,她却觉得这是一座宝藏。1959年到1962年,她又参加了三年中医药培训班,专门学中医理论和古方,整天抱着《本草纲目》啃,笔记写了好几本。正是这股钻劲儿,为她后来的突破埋下了种子。 1967年,越南战场上疟疾闹得凶,士兵死得比打仗还多。中国接到任务,要研发抗疟药,这就是“523任务”。37岁的屠呦呦被挑中当课题组长,压力大得不行。实验室条件差,设备老旧,团队得从零开始。她带着一帮人翻古籍、试药方,全国跑了好几个省市,筛了4万多种化合物,愣是没找到靠谱的。动物实验有点效果,可到人身上就不灵了。屠呦呦不信邪,觉得古书里肯定有答案。她查到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里头提到青蒿能退烧。这两个字让她眼睛一亮,觉得有戏。 她开始研究青蒿,可实验一次次失败,药效差得让人泄气。她反复看古书,发现问题出在提取方法上。青蒿里的有效成分青蒿素含量低,传统熬煮毁了活性。她改用低温酒精提取,实验环境苦得要命,药厂停工,设备找不到,只能用大水缸泡青蒿。她整天泡在酒精味里,得了中毒性肝炎,身体垮了但没停下。1971年,第191次实验终于过了动物测试,团队看到希望。可临床试验又是个坎儿,药效在人身上咋样,谁也不知道。屠呦呦站出来,说自己先试。她住进医院,吃了药,同事们轮流盯着,几天后检查没事,她才松口气。 青蒿素的突破让全球抗疟事业有了转机。1970年代,青蒿素开始在越南和非洲用,救了不少人。2011年,美国拉斯克基金会看中了这项成果,决定给屠呦呦颁临床医学研究奖。这奖在医学界地位高,仅次于诺贝尔奖。可消息一出,国内炸了锅。不少科研人员跳出来质疑,说她不配拿奖。有人觉得青蒿素是集体成果,523任务有六家单位、几百号人,凭啥只给屠呦呦? 屠呦呦没吭声,照旧待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她不爱争辩,也不掺和这些口水仗。拉斯克基金会一看这情况,觉得得把事情弄清楚。他们干了件挺有意思的事儿,给参与523任务的科研人员发了份问卷,问:“如果你得了这奖,觉得还有谁该一起得?”问卷发下去,科研人员一个个填,有人犹豫了半天,有人翻了老记录。结果收上来一看,答案出乎意料:几乎所有人都写了屠呦呦的名字。 为啥?大家冷静下来想想,她是课题组长,带头查古籍,提出用青蒿;她改了提取方法,解决了药效问题;她还第一个试药,冒着风险验证安全。别的单位确实出力了,但整个项目的方向和关键突破都靠她领着。问卷结果一公布,质疑声小了不少。2011年9月,屠呦呦正式拿下拉斯克奖,颁奖词里说她“通过中医药智慧,为全球抗疟提供了新方案”。这下,国内舆论开始转向,不少人觉得她确实担得起这荣誉。 拉斯克奖只是个开始,2015年,屠呦呦又拿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两个外国科学家共享。她是第一个拿到这奖的中国科学家,消息传回国,全国都沸腾了。瑞典颁奖那天,她穿着深色礼服,站在斯德哥尔摩的舞台上,讲了青蒿素的故事,还提到中医药的伟大。 青蒿素的贡献有多大?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说得清楚:到2019年,撒哈拉以南非洲有2.4亿人用上了青蒿素联合疗法,150万人因为这药没死于疟疾。非洲的医院里,病人从排长队到逐渐减少,孩子们能回去上学,家庭有了希望。这药不光救命,还让全球抗疟成本降了不少。可问题也来了,疟原虫开始对青蒿素有耐药性,效果不如以前。屠呦呦和团队没闲着,一直在研究怎么优化药效,改药物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