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江苏徐州农民王道才正在田中劳作。突然,一阵巨大的轰鸣声由远及近向他压来。王道才猛的站起身,才发现一个庞然大物,擦着他的头皮掠过....... 2011年3月,江苏徐州马兰村的麦田里,农民王道才正弯腰播种,突然头顶传来震耳欲聋的轰鸣,一架战机擦着他的发梢砸向地面。 他本能地后仰,泥土混着草屑溅了满脸,等缓过神来,只见那银色机身已歪歪斜斜扎进两棵杨树间,浓烟正从机翼下冒出来。 这架战机的飞行员是庄文波和蒋卫军。 3月27日上午9点31分,他们驾机执行转场任务刚起飞不久,后舱的蒋卫军就发现仪表盘不对劲:发动机转速指针像抽了风似的乱晃,原本稳定的数值突然飙升。 “转速异常!”他对着通话器喊,前舱的庄文波也盯着仪表皱眉——同样的问题出现在主显示器上。 塔台指挥很快介入,地面工程师远程指导调整油门、检查燃油管路,可操作了几轮,发动机依旧“闹脾气”。 9点38分,两人确认发动机彻底罢工,飞机开始不受控下降。最近的机场在28公里外,此时高度已不足千米,跳伞迫降是唯一选项。 但庄文波没动弃机按钮,他盯着下方地图,马兰村就在正下方,村头有几间瓦房,田埂边还支着几个浇地的棚子。 “得找片没人的地。”蒋卫军跟着调整方向,战机擦着树梢往村外飞。可刚绕开村庄,前方又出现成片的麦田正是春播时节,不少村民正弯腰撒种。 “高度500米,继续盘旋!”庄文波握紧操纵杆,额角渗出细汗。战机在麦场上空划出个半圆,他又发现块更开阔的地块,刚要降低高度,眼角余光瞥见田垄里有团灰影。 “有人!”他大喊一声,猛地拉操纵杆。战机尾部擦着麦秆扬起,原本垂直下落的身姿突然抬头,擦着王道才的草帽掠过。 王道才后来回忆:“当时就觉得耳边风刮得脸生疼,抬头一看那铁家伙离我头发不到半尺,腿肚子到现在还转筋呢!” 飞机擦着他的头顶冲出去,在地面上滑行两百米,撞断两棵碗口粗的杨树才停住。机身上还沾着泥土,座舱盖裂了道缝,可两个飞行员毫发无损。 9点39分,从故障发生到迫降成功,整个过程只用了8分钟。村民们举着铁锹、拎着水桶围过来时,庄文波和蒋卫军正从变形的舱门往外爬。“人没事吧?”朱志宝村长挤到跟前,看着完好无损的飞行员,悬着的心才放下。蒋卫军抹了把脸上的机油,笑着说:“咱命硬,更得护着老乡。” 事后通过检查发现,这架战机的发动机突发机械故障,若按常规操作弃机,战机很可能砸中村庄。 两位飞行员的选择,让价值千万的装备得以保全,更重要的是,让10多位正在劳作的村民避开了灭顶之灾。马兰村的王大爷蹲在田埂上直感慨:“现在的娃娃兵,比当年的老支书还实诚!” 空军某部后来在事故报告中写道:“庄文波、蒋卫军事后总结,迫降时最大挑战是精准判断地面动态。这次成功,得益于日常训练中对复杂地形的模拟演练。” 军事专家李振华在《航空知识》专栏提到:“现代战机虽有先进预警系统,但飞行员的临场决断仍是关键。这两位同志用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的飞行准则。” 如今,王道才家的堂屋里,挂着张飞行员签名照——照片里的两人穿着作训服,笑容腼腆,背后是那架曾擦着他头皮飞过的战机。 他说:“每次看这张照片,都觉得心里踏实。咱老百姓的日子,有这些英雄在天上守着,踏实。” 信息来源:《徐州日报》2011年3月28日报道《空军飞行员紧急迫降麦田 人机平安获村民点赞》;央视军事《2011年度空军典型人物事迹汇编》中“庄文波 蒋卫军紧急迫降事件”专题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