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害怕美国制裁,现在中国成了伊朗石油出口的唯一买家,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国家能给伊朗输血,那也就只有中国。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都说美国制裁让伊朗石油几乎卖不出去,但中国却成了例外,现在,伊朗大部分的石油都卖给了中国,每天140万桶的交易量让人咋舌,这背后,既有精明的市场计算,也有独特的国际博弈。 要知道,伊朗的石油便宜得让人心动,比市场同类原油低2.5到3.5美元每桶,对每天需要进口1500多万桶原油的中国来说,这个诱惑不小。 而且伊朗离中国近,运输成本低,不少石油可以直接通过中亚管道输送,省事又安全。 为了绕开美国制裁,中国和伊朗玩起了“躲猫猫”,支付方面,干脆用人民币结算,完全绕开美元体系。 而伊朗央行现在囤了1800亿人民币,专门应对美国的金融封锁,中国还设计了CIPS系统来替代SWIFT,让交易畅通无阻。 运输上更有意思,船东们把AIS定位信号一关,等美国巡逻船走远了再开船。 有时候还玩个“中转”,把伊朗油先运到马来西亚或阿联酋,换个标签再运到中国,这招算是闷声发大财。 中国敢这么做,底气来自自身实力,完整的产业链让美国制裁难以奏效,庞大的市场体量也让美国不敢轻易出手。 而且中国早就布局了多元化的能源供应渠道,光是战略石油储备就够用80天。 美国虽然难受,但也只能看着这场戏继续上演,毕竟在国际能源市场上,中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制裁中国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场能源贸易的特殊组合,让我们看到了国际市场的另一种可能,但有一说一,美国的制裁并非没有威力。 2025年5月,美国一口气制裁了20多家涉及伊朗石油贸易的中国企业,从物流公司到炼油厂都在名单上,但中国的应对可谓“以牙还牙”,直接对美国的煤炭和液化天然气加征15%关税,还把几家美企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 伊朗方面也没闲着,专门通过了《反制裁特别法案》,承诺赔偿中国企业因交易受到的损失,这种双方合作对抗制裁的模式,在国际贸易史上也算独树一帜。 有意思的是,这场石油贸易并非单纯的政治较量,中国始终保持着务实态度,既不是为了对抗美国,也不是要当伊朗的救世主。 说白了,便宜的石油谁不想买?伊朗现在的处境,不得不用低价换取市场,这恰好满足了双方需求。 当然,这种合作也不是铁板一块,伊朗虽然离不开中国市场,但在国际政治上更亲近俄罗斯,中国对此也很清醒,只在石油贸易上保持紧密合作,其他领域则相对谨慎。 未来这种局面可能还会持续,伊朗需要稳定的买家,中国需要价格优惠的能源,而在美国制裁的压力下,这种互利共生的关系反而更加牢固。 有趣的是,美国的制裁不但没能切断伊朗的石油出路,反而促成了一个独特的能源贸易模式,这或许就是国际市场的魅力所在,当政治遇上经济,往往是经济规律占了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