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一位母亲带着儿子报考黄埔军校,负责人拒绝说:“你年纪已39岁,超过年龄太多,不能报考”然而,母亲只说了一句话,就成功被录取.....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9年的冬天特别冷,湖南祁东县的山路上,一名中年女子踩着厚厚的积雪,身后跟着一个青涩少年,他们的脚步不快,但每一步都很坚定,这个女人名叫周咏南,39岁,身边的少年是她18岁的儿子黄天,他们正往衡阳赶——那一年,黄埔军校在衡阳设了招生点,可谁也没想到,这位母亲不是送儿子参军那么简单,她自己也要报名。 周咏南出生在1900年,是湖南祁东县一户书香门第的千金,她从小就被严格教育,不光读书识字,还练武习拳,那个年代,女孩能识几个字就算不错了,但她家不一样,她父亲请了老师专门教她四书五经,还请了师傅教她拳术兵器,她小小年纪就能写诗填词,舞刀弄枪也不在话下,别人家的姑娘在学着绣花,她却在练基本功,她身上混着书卷气和一股江湖味。 19岁那年,周咏南嫁给了黄延庆,一个有名的书法世家的儿子,婚后生活原本安稳,可没过几年,丈夫就病逝了,那时候,孩子黄天还不到一岁,她没哭天抢地,也没改嫁,她带着孩子搬到衡阳,在女中读完书后,当了小学教员,一边教书,一边把孩子拉扯大,她的生活简朴,但心里一直有一股劲,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开始,日本军队的疯狂行径让她夜不能寐,她常常看着报纸发呆,心想:一个女人能为国家做什么? 她没有冲动行事,她知道儿子还没成年,她不能鲁莽,但她也没有放弃那股想为国出力的念头,两年后,黄天满18岁,正好赶上黄埔第十六期招生,她带着儿子踏雪而行,来到衡阳报名,儿子填完表,她也伸手要了一张,招生的工作人员一愣,连忙说年纪太大了,军校只收20岁以下的年轻人,她没有吵闹,也没有求情,只是把自己的情况交代清楚:她一个寡妇,一个人把儿子拉扯大,就是为了让他有朝一日为国尽忠,而她自己,也早就准备好了。 这件事很快传到了上级那里,谁都知道军校有纪律,但也明白世上总有些人,是用规章无法衡量的,最终,破例批准了她的入学申请,她和儿子——这对母子兵,就这样一起进了黄埔。 进了军校,周咏南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她比大多数人都要年长,但训练成绩却总是名列前茅,尤其是在拼刺训练中,她连续三次拿第一,年轻学员们不服,挑战她,她也不让步,练得比谁都狠,她不仅动手快,枪法也准,毕业时,她和儿子同时获得嘉奖,她被任命为第九战区政治部的中尉干事。 可她不满足于坐办公室,她觉得抗战不是靠文件打赢的,她主动提出要上前线,但一次次被拒,她不死心,转而组织在后方的军属妇女,训练她们基本军事技能,教她们医疗常识,后来,终于成立了一支女子部队,她担任连长,这个女兵连后来在常德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3年,常德会战爆发,战况极其惨烈,周咏南带着女兵连参与了津市的防守,她腿部中弹,但拒绝退下阵地,继续指挥战斗,那一战,她亲手击毙了五名日军,她不像一个普通的教员,更像一名久经沙场的战士,她还在战斗间隙写下战地诗,鼓舞士兵士气,有诗写道:“胡马纵横澧水边,倭头未尽懒升天,”字句不多,却满是血性。 抗战胜利之后,她没有留下来继续当军官,她觉得自己参军是为了赶走侵略者,如今仗打完了,也该退下来了,她脱下军装,回到家乡,又回到了讲台上,她仍然教书,只是身份多了一层——抗战英雄,这时候,儿子黄天还在部队,后来在国民党军中升到连长。 1946年内战爆发,周咏南非常痛心,她曾多次劝儿子脱离内战,不要做中国人打中国人的事,但黄天身在军中,无法轻易离开,她甚至带着儿媳和孙子跑到湖北去劝他,但没能成功,直到1949年,黄天所在部队驻守北平,在起义中加入了解放军,那一年,周咏南终于放下心来。 新中国成立后,黄天转业到地方工作,在水利系统干到上世纪90年代去世,周咏南则继续在白地市中心小学教书,她讲课认真,对学生极有耐心,只是那身军装,她从不再穿,她把它收好,连同战地手册、军功证书,一起藏在箱底。 但历史没有放过她,因为曾在国军服役,她在六十年代受到冲击,她没有辩解,也没有逃避,只是默默承受,1966年,她因病去世,年仅64岁。 几十年后,湖南祁东县举行抗战纪念活动,她的曾孙黄明哲将她的军装捐给了县博物馆,湖南档案馆在整理抗战史料时,发现了她亲手写的女兵连训练手册,上面甚至画了如何用绑腿布止血的图示,老兵李长顺回忆说,常德战役时看到她带着女兵挖战壕、扛沙袋,那股子劲头,比男人还猛。 信息来源:湖南日报《母子从军赴国难——追记抗战老兵周咏南、黄天》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