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986年,钱钟书收看了央视版《西游记》,当播到车迟国斗法那集,他发现其中存在一

1986年,钱钟书收看了央视版《西游记》,当播到车迟国斗法那集,他发现其中存在一个常识性错误,于是赶忙提笔,给央视写了一封亲笔信。

说起钱钟书,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那本让他名声大噪的小说《围城》。这本书本来是他随手写下的,没想到却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座高峰。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生在江苏无锡,原名叫仰先,字哲良,后来改成钟书,字默存。他家是书香门第,父亲钱基博在清华大学当过教授, 学问很深。传说钱钟书小时候“抓周”,别的孩子抓玩具,他偏偏抓了本书,于是家人给他取名“钟书”。

1931年,钱穆的《国学概论》出版,前面那篇序就是钱基博写的,据说其实是钱钟书代笔,一个字都没改就印了出去。19岁那年,他考清华大学,数学才15分,国文和英文却拿了高分,尤其是英文,直接满分。校长罗家伦觉得这人有点意思,亲自面试了一番,最后破格收了他。进了清华,他就像进了书海,天天泡在图书馆,读过的书上全是铅笔划的粗线,还写满批注,现在清华图书馆里还能找到他留下的这些“证据”。 在清华读书那几年,钱钟书真是如鱼得水。同学曹禺和吴组缃有一次故意为难他,让他推荐三本性学方面的书。结果他拿起纸笔,唰唰唰写了两面,列了四十多本英文原著,每本还带作者和内容简介,把那俩人看得傻了眼。这事儿后来成了清华的经典段子。

1986年,74岁高龄的钱先生虽然早已从教学和科研岗位上退下来,但他并没有就此停止学习和思考的脚步。这一年,央视播出了著名导演杨洁执导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钱先生也欣赏了这部作品。

在钱钟书先生认真观看《西游记》的过程中,剧情渐渐进行到车迟国斗法的片段。那一集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来到车迟国,遇见了该国的三位国师。三位国师见唐僧相貌庄严,认为他是个有道之人,想收他为徒。然而唐僧对他们并不信服,表示要进行一场斗法,用实力来一决高下。 斗法分为三个项目:念紧箍咒、隔板猜物和变斗。当比试进行到隔板猜物环节时,杨洁导演安排赵丽蓉扮演的车迟国王后将一套华丽的衣服放

进了柜子里,作为考验唐僧师徒的道具。这套衣服名叫"山河社稷袄"和"乾坤地理裙",用料考究,工艺精湛,端的是国之重宝。

轮到孙悟空上场猜物时,他先是手舞足蹈,嘴里念念有词,然后大喝一声"变!"柜子里的华丽衣服应声而变,竟然变成了一件破烂不堪的脏衣服。孙悟空得意地说:"我猜柜子里放的是'破烂溜丢一口钟'!"话音刚落,柜门打开,露出了那件让人惊掉下巴的破烂衣裳。

在"破烂溜丢一口钟"的破烂衣服旁边,还有一口破旧的铜钟。没错,这口破铜钟正是剧组想当然地把"一口钟"理解为钟表时,专门找道具组置办的。为了体现出"破"字,铜钟上还被刻意凿了几个窟窿眼,锈迹斑斑,破烂不堪。这样的道具设计本来是剧组的一番苦心,为的是渲染喜剧效果,可谁曾想到,反而让剧情的合理性打了折扣。

在《西游记》小说里,孙悟空确实把衣服换成了“破烂溜丢一口钟”,但这里的“钟”不是我们平时想的敲时间的那个钟。吴承恩是江苏淮安人,在淮安当地的方言里,“一口钟”其实是指一种斗篷,也就是披在身上的衣服。换句话说,原著里孙悟空是把华丽的衣服换成了破旧的斗篷,类

别上还是衣服,完全符合前两轮的规律。可电视剧里,这个“钟”变成了真家伙,彻底偏离了原意。

钱钟书觉得这事儿不能忍,他直接提笔给中央电视台写了一封信,把这个问题清清楚楚地指了出来。

钱钟书的信一寄到,中央电视台可坐不住了。毕竟这是文化界的大咖,他的意见分量太重。领导赶紧组织人查了一下,发现钱钟书说得一点没错,剧组确实搞错了“钟”的意思。于是,他们马上联系了导演杨洁,交代了一个任务:这段戏得重拍。

杨洁接到通知后,二话不说,带着剧组重新开工。她们找来道具,重新设计了这一幕,把“破钟”换成了破旧的斗篷。补拍后的镜头里,孙悟空拿出来的不再是那个窟窿满身的钟,而是一件皱巴巴、破破烂烂的斗篷。这样一来,衣服到斗篷的转变就跟前两轮的桃子到桃核、道士到和尚保持了一致,逻辑上顺畅多了。

不过,补拍毕竟是赶时间干的活,难免有点手忙脚乱。镜头是改好了,但有个小细节没跟上——猪八戒的台词。原来在老版本里,猪八戒看到孙悟空拿出来的东西,脱口而出的是“破钟”。补拍时,大家忙着弄道具和画面,忘了把这句台词改成“破斗篷”。结果新版本播出时,细心的观众还是能听出不对劲:画面上是斗篷,嘴里说的却是“钟”,有点像嘴和眼没对上号。

这件事虽然是个小失误,但也成了86版《西游记》的一段趣闻。钱钟书凭着细心发现了问题,央视和剧组也赶紧补救,虽然留了个小尾巴,但整体上还是把错误纠正了过来。更重要的是,这个插曲丝毫没动摇这部剧的地位。毕竟,86版《西游记》靠的是扎实的剧情、演员的演技和满满的诚意,一个小瑕疵完全盖不住它的大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