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成书已经超过五百年了,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分析这部小说的思想性,应该肯定,它既有符合封建地主阶级和统治集团的“正统思想”,也有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想诉求,即本书的“人民性”。 因为这部小说的情节主要是围绕几个不同的统治集团斗争展开,又经历了近百年的严酷战争,所以它的人民性之一,就是着重表现统治集团的“恶”和人民群众的“痛”。小说一开始就指出东汉桓、灵二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十常侍“卖官害民,非亲不用,非雠不诛”,致使“朝政愈坏,人民怨嗟,倒逼人反。” 小说固然没有同情黄巾起义,只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称之为“贼”,但是在描述到统治集团掠夺人民凶残暴虐的例子时,随处可见。最典型的就是董卓军队,“行到阳城,时当二月,村民社寨,男女皆集。卓令军士围住,尽皆杀之,掠妇女财物,装载车上,悬头千余颗于车下,连轸还都。扬言杀贼,大胜而回”。 其次,《三国演义》的人民性,还表现在正统思想的基础上,是用自己能够理解的善良、正义和爱民,又赢得人民的爱戴,达到重新塑造理想人物的目的。小说重点肯定的是刘备、诸葛亮等人。 刘备一面是中山靖王之后,另一面又是“织席贩履小儿”。诸葛亮一面是琅琊望族,另一面又是“躬耕于南阳”。所以出身和身份不是绝对的。重点是刘备有宽仁爱民,知人善任等优点。而诸葛亮更是真诚智慧和忠君爱民的化身。这样才是符合人民理想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