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不拢就加税,特朗普亲自操刀对日狠下杀手,连“石破首相”都不叫了,改口“亲爱的日本先生”,羞辱意味不加掩饰。日本还敢硬扛?中方早已布局,静待变局落子。 说句实在的,特朗普这一出真是又熟又狠。关税一加,嘴一歪,连“石破首相”都不给面子,改口叫“亲爱的日本先生”,这压根就是撕破脸的节奏。 可谁又真以为,日本会就这么硬扛到底? 一开始,没人觉得这事能闹大。毕竟美日之间几十年的盟友关系,不至于为了几个百分点的关税闹翻。 但这次不一样,特朗普亲自下场。“对等关税”四个字看似公平,实则是赤裸裸的单边主义。你不让步,我就加税;你谈不拢,我就施压。 4月初宣布的25%汽车关税,不是谈判的起点,而是最后通牒。而日本,最忌惮的就是这类针对性措施。 汽车是日本的关键产业之一,日本车企在美年产量达330万辆,在美投资超600亿美元,牵动庞大产业链。 特朗普就看准了这点,步步紧逼,甚至指责日本不买美国大米,导致美国农户不好过,让日本在汽车和大米上让步。 这种变相式的讹诈,石破茂当然也不乐意,可问题是,他能怎么办? 从去年底开始,他就频频释放信号,说什么“首相访华极为重要”,说什么“要建立领导人互信”,他心里清楚,美国这条路,走不通了。 特朗普不谈判,直接施压;叫着“日本先生”;开着“空军一号”对媒体放话,说要把关税从24%提升至35%,这哪是朋友之间的对话?这就是公开羞辱。 有人说,这是特朗普的风格,习惯了。可这次不同的是,日本真的开始动了。5月日本联合欧盟等多方呼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这在美日关系史上罕见。 更实质的是,日本投资者在2025年4月抛售逾200亿美元国际债券,含美债。你说日本是反击吗?也不是。他们其实是在做减法,不是和美国翻脸,而是给自己留条后路。 丰田扩大在美本土工厂产能,索尼加速在美研发投资,这不是“去美国化”,而是用“在美生产”对冲关税风险。靠得太近了,连喘气都难。 可是美国不管这些。特朗普现在想的是选票,是连任,是让美国工人看到“我在保护你们的饭碗”。 所以他对外一味强硬,对内却没有实际产业支持。关税是税,但不是产业。你加税了,日本企业就撤产了,最后美国工人还是进不了流水线。 可特朗普不管,他从来就不是为了平衡,而是为了胜利。他说:“我们要让盟友也承担代价。”。 石破茂当然想稳住局面,可他稳定得了吗?美日“2+2”安全会谈因贸易分歧推迟,北约亚太战略合作遇阻,说明日本已不愿再单向妥协。 军事上还是靠美国,可经济上,他们在找新出路。只是这出路,不是美国给的,是他们自己摸索出来的。 而中国,早就看穿了这套剧本,过去8年,一直在做减法。 通过技术自主和人民币国际化降低对美依赖。在RCEP框架下,中国更借“一带一路”升级深化区域合作,这些动作看似温和,实则是结构性调整。 所以你会发现,2025年的国际格局正在变。美国还在用旧剧本,想着靠关税压人;中国则和其他13国协作,直接从体系上去美元化。 特朗普把贸易谈判当拳击台,谁不跪就被打。可这拳头打下去,不是每次都能打在软肋上。这次,日本不软了,石破茂不装了,中国更是早就换了跑道。 不要以为这是偶然。你看得越久,就越明白,这其实是一场结构性重构。美国靠胁迫交易,中国靠多边合作;一个是“你听我的”,一个是“大家一起来”。 从表面看,美国还在主导节奏;可从趋势看,中国的体系韧性已经开始显现优势。 所以说,特朗普口头上一天一个称呼,今天“日本先生”,明天可能就是“朋友”,后天又变仇人。他的变脸从来不稀奇,真正稀奇的是,这一次,日本不再配合了。 曾经的“广场协议”,日本签了,结果是三十年低迷;这次的“关税协议”,如果继续签下去,可能连三十年都撑不到。 石破茂不傻,他知道历史不能再重演。所以他在试图找一个平衡点,既不彻底脱美,也不完全靠中,而是走出自己的路。 可惜的是,这条路注定不好走。美国的军事掌控、金融依赖、政治干预,让日本始终无法独立自主。 石破茂想走“经济优先”,但在特朗普眼里,这就是“不听话”,这就是“背叛”。 而中国呢?中国不急,也不吵,继续按自己的节奏推进。多边合作、数字结算、产业升级,这些动作看起来不起眼,但拉长时间线,就是胜负手。 总说历史是螺旋上升的。1985那一轮,日本输了,因为太信美国;2025这一轮,谁输谁赢,还真不好说。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这次,日本没那么听话了,而中国,早就准备好了。 参考资料:特朗普:亲爱的日本,你们的汽车关税是25%——2025-06-30 18:44·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