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看上海交大冲突事件?孙玉良:到底谁有理,精致利己主义是病根】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校内发生的一起冲突事件引发热议。据澎湃新闻报道,一名学生在体育场跑步时被校外儿童的足球砸中头部,随后与家长发生争执,并在冲突中倒地,家长甚至涉嫌对学生进行踢打。事件曝光后,舆论迅速分化:有人说大学生有理,要坚决维护大学生权益,并且建议校园不要对社会开放了;有人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大学生“口有脏言”,使一件小事矛盾激化了,才引发了肢体冲突。至于禁止校园对社会开放,是“因噎废食”。
网民的意见谁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认为他们说的都有一些道理,但并没有说到根子上。这起事件看似是一起普通的校园纠纷,但深层次上,折射出的是当下社会“精致利己主义”的蔓延——各方都在强调自己的“理”,却鲜有人真正考虑公共利益与和谐共处的可能。这个事件是“双输”的结局,并没有哪方是胜利者。如果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处理问题,完全是可以避免的。我所下的结论是:双输在“我有理”,精致利己主义是病根。
难道不是吗?小孩子踢球,球砸到大学生头上,这在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事。足球又不是巡航导弹,能砸出什么重伤?如果大学生让一步,认为是小孩子的无意之举,这事也就过去了。非要跟小孩子理个是非,叫个长短,并且得理不让人,口出脏言,矛盾怎么会不激化?对于小孩子的家长而言,自己的孩子错了,如果站在对方的角度上看事情,第一时间应该是真诚道歉,而不是“护犊子”,动手打人就更不对了,错上加错。
历史上有一个“六尺巷”的故事,那首诗怎么写的:“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上海交大的校园冲突事件,但凡“各让三尺”,完全可以传为一桩美谈。可惜双方互不让步,最后还引发了肢体冲突。但暴力绝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容易陷入“零和博弈”?家长觉得“我的孩子不能受委屈”,学生觉得“我的权益必须捍卫”,双方都在捍卫自身利益,却无人愿意退一步寻求和解。这种“绝不吃亏”的心态,恰恰是精致利己主义的典型表现。
记得小时候,我们接受的是“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教育,每天唱的歌是“学习雷锋好校样”,那个时候虽然穷,但社会风气比较好,大家都讲“吃亏是福”。现在我们的教育方向变了,一切以经济利益为核心,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精致利己主义者”。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一切行为都以自我利益为中心。此次事件中,无论是家长暴力护短,还是大学生“口出脏言”维权,都体现了这种思维:只讲权利,不讲责任;只论对错,不论包容。而更深层的原因,是社会信任的缺失。当人们不再相信规则能公平解决问题,就会倾向于“自己动手”。家长不信任校方调解,学生不信任对方道歉,最终只能走向对抗。
因为这件事导致校园对社会关闭,肯定是“因噎废食”的,治标不治本。解决之道在于“规则+共情”,方能避免“双输”。规则上,校方可以划分校外人员活动区域,明确冲突处理流程,避免类似纠纷;共情上,家长应教育孩子遵守秩序,学生也可对无心之失多些宽容,总之必须重建社会信任,让民众相信“讲理有用”,而非只有闹大才能维权。当每个人都高举“我有理”的大旗,却不愿倾听他人时,社会只会越来越撕裂,“有理”也会变成“无理”。真正的文明,不在于谁能吵赢,而在于能否在冲突中找到共赢的可能。精致利己主义或许能赢得一时,但唯有规则与共情,才能让我们的校园、乃至社会走得更远。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是世界上极少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讲的是集体主义和利他精神,这种观念不能放弃。如果我们的教育在三观上一昧培养“精致利己主义”,全民如此,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可想而知。我们一直在反思苏联解体的教训,但苏联如何解体的?如果全民的三观都演化为“精致利己主义”,站在个人的立场上维权而从不考虑对方,没有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那以集体主义和利他精神构建的社会主义大厦,能不倒塌吗?其实“和平演变”玩的就是“釜底抽薪”之计,用改变人们的思想行颠覆政权之实,这个道理不是很明显吗?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