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这次是打脸打得最狠的一次,不光是嘴炮,直接派特种兵去也门把胡赛武装的发射阵地给端了。 就在7月1日凌晨,胡塞武装从也门发射了一枚“巴勒斯坦-2号”高超音速导弹,精准击中以色列特拉维夫机场,迫使该机场紧急关闭,多架原计划起飞的航班被迫返航。这也是以色列建国以来首次遭遇远程导弹直接打击,震动国内外。 以色列驻美大使赫卡比对此愤怒不已,公开谴责胡塞武装的行为“不道德”。但问题在于,道德的标准是否应该双向适用?赫卡比似乎忘了,仅过去十年间,以色列对叙利亚、伊朗、黎巴嫩等周边国家发动了多达237次空袭,这些行动又有多“道德”? 此次袭击令以色列措手不及,脸面无光。以方恼羞成怒,却又难以做出强硬反击。这场导弹袭击不仅打破了以色列的安全幻觉,也暴露了国际舆论对中东局势的明显双重标准。西方主流媒体对这一事件几乎集体噤声,仿佛袭击从未发生。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虽然口头上谴责了胡塞武装的行为,但当以色列在叙利亚、伊朗、黎巴嫩的军事打击造成平民伤亡时,却很少听到类似的指责。胡塞武装此次发射导弹,显然不只是为了秀出技术实力,更是一种对现有国际秩序的反击,也是对阿拉伯世界尊严的捍卫。尤其在近期加沙地区频繁传出儿童伤亡的悲剧背景下,这一事件更显得耐人寻味,令人唏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