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234年,诸葛亮在北伐途中,病逝五丈原,刘禅大惊,翻箱倒柜好不容易找出诸葛亮生前

234年,诸葛亮在北伐途中,病逝五丈原,刘禅大惊,翻箱倒柜好不容易找出诸葛亮生前的密奏。只见上面写着10个字:“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那年秋天,五丈原的军营里弥漫着一种说不出的压抑,诸葛亮躺在简陋的军帐中,蜡黄的脸上挂着细密的汗珠。 这位蜀汉的顶梁柱,此刻连抬手都显得吃力,案几上摊开的密奏只写了十个字,他却反复斟酌了整整三天,墨迹干了又湿,湿了又干,最后定格成力透纸背的笔迹:"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帐外秋风卷着枯叶拍打篷布,姜维端着汤药的手在发抖,这位年轻的将领看着丞相咳出的血渍浸透帕子,突然想起七年前在祁山初见时,丞相还能在营帐里通宵批阅文书。 如今那盏总亮到天明的油灯,眼看着就要熄灭了。 军医悄悄摇头的模样被马岱看在眼里,这个身经百战的将军转身时,铠甲竟撞得叮当作响。 成都的皇宫里,刘禅正对着急报发呆,竹简从颤抖的指间滑落,砸在青砖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宦官黄皓想弯腰去捡,却被皇帝一把推开,刘禅跌跌撞撞奔向偏殿,翻箱倒柜的声音惊动了整座宫殿。 当他终于从暗格里找出那份积着灰尘的密奏时,侍从们看见陛下的眼泪把朱砂印章都晕开了。 朝堂上炸开了锅,蒋琬站在文官队列最前端,后背的官服已经湿透。 他当然知道密奏里写的是什么,三个月前丞相的私信就暗示过这个安排。 可当费祎用意味深长的眼神看过来时,这位未来的接班人还是觉得双腿发软。 武将那边更热闹,魏延的佩刀在地上磕得砰砰响,谁都听得见他从鼻子里哼出来的不满。 民间百姓的反应更让人心酸,成都西市的酒肆里,老掌柜把新酿的米酒全砸在了街心。 他说丞相最爱喝他家酒,每年立春都会差人来买,卖蓑衣的王老汉蹲在墙角抹眼泪,念叨着五年前丞相巡视都江堰,还亲手帮他修过漏雨的草棚。 就连街头玩耍的孩童都安静下来,他们虽然不懂什么叫"星落秋风五丈原",但大人们红着眼眶的样子让他们不敢嬉闹。 历史学者们后来分析,诸葛亮选择蒋琬实在是无奈之举,当时蜀汉能用的文臣里,费祎太圆滑,董允太固执,杨仪又小心眼得厉害。 蒋琬虽然资质平平,胜在做事稳妥,最重要的是他懂得"萧规曹随"的道理,诸葛亮留下的政策,他半个字都不敢改。 这招棋确实稳住了蜀汉政权,但也埋下了隐患,蒋琬之后费祎接班,再后来姜维独木难支,终究没能实现丞相"兴复汉室"的夙愿。 现代管理学家从这件事里看出更深层的教训,诸葛亮事必躬亲的作风,导致蜀汉政权出现严重的"人才断层"。 他去世时,核心团队平均年龄超过五十岁,年轻干部缺乏历练机会。 最典型的例子是姜维,这位接班人培养得太晚,等真正掌权时已经错过最佳窗口期。 有企业家在参观武侯祠时感慨:"再厉害的领导也得学会放手,否则累死自己不说,团队还可能青黄不接。" 站在成都武侯祠的诸葛亮塑像前,能清晰感受到历史的叹息,那尊镀金坐像左手持竹简,右手按长剑,目光却温柔得不像个军事家。 导游总爱指着塑像说,丞相临终前最放不下的不是北伐大业,而是怕后主受人蒙蔽。 密奏里那个"琬"字写得特别重,仿佛要把毕生心血都押在这枚棋子身上。 可惜天不假年,他没能等到看见蜀汉旗帜插上长安城头的那天。 五丈原的黄土堆如今长满了野菊花,当地人说这些花特别奇怪,别处都是春天开,唯独这里每年秋天绽放。 有老农信誓旦旦地说,曾经看见月明如水的夜晚,花丛里隐约有人影在沙盘前推演兵法。 游客们听了都笑,笑着笑着又都不作声了,只剩秋风掠过原野,吹得菊瓣簌簌作响。 信息来源: 央视新闻《三国志·诸葛亮传》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