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书:不断丰富世界和自我认知
技术正在全方位地楔入我们的存在之中,其发展使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变,但也让我们焦虑不安。所幸有书籍可供参考,通过读书,我们不但能看清技术和人类关系的演进进路,以及这种演进关系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世界和自我认知,而且有能力不断丰富世界和自我认知。

自印刷术诞生之时起,人类一方面在书籍的指导下通过劳动建构和改造现实世界,另一方面藉由书籍创构各种想象性或者未来世界。随着各种新兴技术,尤其是数字和数智技术的发展,书籍中所创构的一些想象性或未来世界被实现为虚拟现实。从叔本华的语言建构世界观点出发,我们可以说书籍建构并革新了世界。技术发展使得我们今天的生活发生了巨变。多读书,我们不但能看清技术和人类关系的演进进路以及这种演进关系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世界和自我认知,而且有能力不断丰富世界和自我认知!
书籍显著影响世界变革与建构
表面上看,书籍只是世界万物中的一个品类。对于书籍这一品类与世界的关系,从不同的理论出发会有不同的看法。客观主义强调世界是客观意义上的“自在”世界,世界使得书籍的写作和出版变得可行:没有世界就没有书籍。主观主义认为世界是主观意义上的“造物”,人类藉由书籍创造了一个“人化”世界。叔本华则认为世界是语言建构的,除语言之外世界一无所有:“我们生活在一个符号和语言的世界……许多人包括我在内都认为,不存在什么真实事物,存在的只是语言,我们所谈论的是语言,我们在语言中谈论”。语言建构世界,书籍建构语言:书籍不但是语言之系统性组织的集大成作品,而且语言的建构能力主要体现在书籍的写作和出版上。如此一来,我们完全可以说:世界是书籍建构的。
人类几千年文明史,印刷和出版的书籍汗牛充栋、不可胜数。从人类自身之于世界的构成性以及书籍所代表的人类活动本身是世界建构最重要的实践这一事实来看,任何一本书籍,不管其具体内容是什么,全都与世界的构成性和建构性相关联。有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籍,甚至能以“一书之力”对世界变革产生显著影响。什么是世界?什么是虚拟世界?理查德·巴特尔(Richard A. Bartle)在其2003年出版的《设计虚拟世界》一书中说:“世界是其居民认为独立自给的一个环境。它不一定意味着整个地球”;“虚拟世界是一个想象的、但具有真实形式或者效果的环境,即想象遇见现实的地方”。
美国一位资深游戏开发者认为,对虚拟世界影响最大的单本书籍是托尔金的小说《指环王》三部曲。他不但创造了深度魔幻这个新体裁,而且描绘了一个完全可以实现的、可信的、想象力爆棚的魔幻世界。事实上,得益于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发展,《指环王》中的魔幻世界后来真的变成了虚拟现实。在《指环王》之前,人们通过书籍创构了无数个想象世界,但在世界创构的深度和体系性方面,无一可与《指环王》中的魔幻世界相提并论。严格来说,托尔金创构的不是魔幻世界,而是具有独特演化历史和规律的魔幻宇宙。
随着计算机图形技术不断发展,奇幻作家罗伯特·乔丹在其名著《时光之轮》中所创造的史诗世界,以及英国奇幻小说作家特里·普拉切特(Terry Pratchett)的名作《蝶形世界》也被完全复刻出来。其他很多科幻或者奇幻小说中的想象世界则被部分或者间接复刻出来。当书籍中各种奇幻世界被成功复刻为虚拟现实之后,物理现实的边界和人们生活的场景无疑被技术性拓展了,生活由此发生了戏剧性变化。
看清技术和人类关系的演进进路
技术发展使得人类今天的生活发生了巨变。多读书,我们才有能力看清技术和人类关系的演进进路以及这种演进关系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世界和自我认知。现代技术和人类关系是现代书籍的一个核心论题。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创始人海德格尔特别关注现代工业化技术在现代生活中的位置。他在后期论著中指出:我们日益技术化看待自然和自我的方式不但导致西方文明坠入虚无,而且导致了现代人的堕落。但他并未因此拒斥技术,而是强调要对技术的危害有清楚认知。海德格尔关于技术最重要的论述见于1954年《关于技术问题》的演讲中。在他看来,技术本质上是一种存在方式,尤其是一种揭示方式:技术的最高理想是创建一个“揭示真理的王国”。虽然海德格尔强调存在与人类成其所是的方式不能是纯粹技术性的,但从近几十年人类的生存状况来看,技术无疑已经全方位楔入了我们的存在之中,并戏剧性变革了我们的生活。
2015年,喜剧演员阿齐兹·安萨里(Aziz Ansari)出版《现代罗曼史》一书。通过创立在线研究论坛大量收集相关讯息,并结合统计数据、计算机图形数据、访谈、幽默和喜剧,同时征集全球众多顶尖社会科学家的看法和观点,安萨里探讨了现代罗曼史的不同方面,并以令人信服的实证数据表明,现代人的爱情追寻和恋爱关系发生了令人吃惊的变化:技术(如在线约会软件)改变了爱情追寻的方式,重塑了恋爱关系,也革新了社会关于爱情和婚姻的意识形态。他的研究显示:技术在带来便捷寻爱之旅的同时,也催生了对爱情和浪漫关系不切实际的想象。
近几年,随着数字和数智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把对爱情和浪漫关系不切实际的想象推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证据之一是:《牛津词典》2024年度候选词榜单中,“浪漫奇幻小说”(Romantasy)上榜。这种融合了浪漫爱情小说和奇幻小说的文学体裁大受Z世代和阿尔法世代的追捧,说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拓展现实技术已经把人类对于日常生活的想象提升到了幻化的程度。
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bson)曾言:“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这一论断用来描述今天的世界现实恰如其分。事实上,自2022年11月30日大语言模型ChatGPT(聊天生成预训练转换器)发布那日起,未来已经悄然到来。经过两年多发展,数字智能所建构的未来实质已经开始慢慢流行。未来流行之后,我们生活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呢?从目前大语言模型在各行各业日益广泛的应用、数字智能技术日益受到大众追捧的实际情况来看,掌控世界的将可能不再是人类生态智能,而大概率会是通过整合人类生态智能和“数字大脑”所形成的“算法智能”,即我们大概率会生活在“算法智能宇宙”之中。若“算法智能”成为世界运作的第一原则,人类自身及其生活中的一切都将被“算法称量”,即被结构化为算法权重。而“算法智能”将依据社会个体全面的数据权重建立各种社会结构,并依据个体的数据权重决定其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和地位。(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