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阻止建造2000亿的大型粒子对撞机,这也惹怒了中科院院士王贻芳,气得他不顾形象大声道:一定要建!不建中国落后30年! 其实事情的经过比想象中还要复杂得多。 王贻芳院士提出这个想法,是想让中国趁着机会窗口,把科学实力一步提到全球前列。 他认为,只要有这样的对撞机,世界任何顶级物理学家都会有兴趣来中国。 对于他来说,这不仅是科学上的突破,也是中国建设世界科研中心的绝佳机会,他反复说,这点投入国家花得起,回报也不会小。 可就在大家都觉得要上马的时候,杨振宁却站了出来,他年纪很大了,但态度绝不含糊。 他直接甩出一系列问题,提醒所有人别光盯着蓝图不看现实。 他说,这样一个超级工程,花钱太多,时间太长,三十年里会遇到多少变数,谁敢保证? 他说得特别直接,美国当年搞类似设备,投资一直往上涨,到最后不得不全盘叫停。 欧洲也一样,巨资砸下去,但结果并不理想,最怕的就是我们跟着一起栽倒,钱花了,人和资源都没跟上,啥都没落下。 杨振宁还抛出了一个更实际的建议,现在不如把钱多分一些给教育、医疗、脱贫、航天和基因技术。 毕竟大部分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这些直接影响生活的东西。 中国正处在关键发展阶段,在他眼里,把钱投入到用得着、见效快的地方,比追赶最前沿的理论研究更加务实。 他强调了最大的问题——人才,中国虽然进步快,但在高能物理领域顶级人才依然不多,和欧美差距明显。 真要有了对撞机,也未必轮得到自家科学家做主,设备再先进,没有本土团队沉淀、研究就会被外人主导。 他不认同“科学无国界”这句话,觉得科学家也有国家,要把科技成果扎扎实实留到中国,这才是搞科学最现实的出发点。 这种担忧其实源于教育,他清楚地看到,国内基础教育招法太单调,创新能力不够。 杨振宁一直建议小学和初中设立物理必修课,让孩子们早点培养兴趣和科学思维。 如果没有自己的人才,再好的实验室和设备也得靠别人来用,到头来,利益落在外人手里,自己反倒成了帮忙的。 所以,这场关于对撞机的大争论,本质上是两种思路的拉锯。 一边急着弯道超车,希望通过超级项目抢占科学高地;另一边主张踏实打基础,先提升人才和教育,把地基打牢了再谈飞跃。 这两种策略都有自己的理由,谁也不敢说哪种绝对对,会议投票时支持和反对的人各有立场。 虽然赞成的票更多,但这个计划最后还是被搁了置。 回头再看,大家讨论的不只是这个对撞机到底该不该建,更关心的是中国到底最缺什么? 争议让很多人注意到,真正最迫切的问题也许真的不是设备,而是高水平科学人才和扎实的教育基础。 如果没有这些支撑,其它一切计划都可能只是空中楼阁。 对于这场争议,你怎么看?不妨在下面说说你的看法,一起聊聊你的观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