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960年,一名生产队长带着村民们炸开了丁汝昌的墓地,墓地里有一黑一红两个棺材,

1960年,一名生产队长带着村民们炸开了丁汝昌的墓地,墓地里有一黑一红两个棺材,村民们焚烧了遗体,将棺材改成了八条大板凳,边角料还做了切菜的砧板!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6年,安徽巢湖的山水间立起一座衣冠冢,石碑之上“丁公忠烈,浩气长存”这几个字,这乃是后人给予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那迟来的尊敬。 然而,这位终获正名的民族英雄,他的后事比他生前还要坎坷,他的英魂与遗骸,曾饱受磨难,连安息的权利都被反复剥夺。 故事要从1836年说起,丁汝昌生于庐江一个普通农家,由于父母早逝,他从小就得自己谋生,放鸭、摆渡,艰辛的生活磨砺出他过人的机智。 他曾因看管不严,鸭子偷吃了田里的稻子,面对田主的怒火,他竟能装神弄鬼,把事情糊弄过去,正是这份机灵,日后在他军旅生涯中派上了大用场。 在他18岁那年,丁汝昌被太平军“有田同耕”的口号吸引,投身其中,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很快让他清醒。 直到1861年,他随部投降清军,由于在安庆之战中表现勇猛,正式开启了在清廷的军旅生涯,丁汝昌在陆军中步步高升,而他人生的真正转折,是遇到了“李鸿章,”李鸿章看中了他,将他调入淮军。 在平定捻军等战事中,丁汝昌屡建奇功,一路升至总兵,还获赐“协勇巴图鲁”的勇号,谁知,到了1874年他因反对裁军得罪了上司,索性辞官回乡,正是这次短暂的“休假”,反而为他打开了通往海军的大门。 1879年,李鸿章再度启用他,派他去英国接触近代海军,丁汝昌并非科班出身,却凭着一股韧劲刻苦钻研,亲自研读海图,学习舰队指挥。 直到1881年,他成功从英国带回“超勇”、“扬威”两艘巡洋舰,管理才能初露锋芒,七年后,他终于登上事业巅峰,出任北洋海军提督,并且统领着这支当时号称亚洲第一的舰队。 丁汝昌深明自身责任重大,治军极为严苛,从训练至后勤,诸事无论大小,皆亲自过问,在其率领下,北洋水师曾声威远扬,多次出访日、新等地,彰显着大清国最后的颜面。 可惜,到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黄海海战中,丁汝昌身负重伤,却依然裹伤指挥,拒绝退入内舱,一步步走向绝境。 直到1895年2月,威海卫基地失守,弹尽粮绝,没有援军,丁汝昌拒绝了日军的劝降,穿上囚衣,写下遗书,最终吞食鸦片自尽,用生命践行了军人“宁死不降”的誓言。 听闻噩耗,他的夫人魏氏也自尽殉节,丁汝昌为国尽忠,而朝廷的回应却是一道冰冷的圣旨,慈禧太后听信谗言,武断地将战败的责任归于他,认定他是“投降派”。 他的棺材被三道粗重的铁链锁住,不准下葬,这位为国捐躯的提督,在死后整整十五年里,竟无法入土为安。 到了1910年,清王朝覆灭前夕,众多有正义人们实难容忍,决定冒着危险,悄然将丁汝昌与夫人的灵柩合葬于巢湖银屏山下。 这次安葬极为考究:丁汝昌的棺材是上等楠木,魏氏的是柏木,内外都涂抹了厚厚的桐油和油漆,为防腐计,丁汝昌口含玉蝉,魏氏身佩金环、碧玉珠,其陪葬品中竟有“左宗棠”所赠西洋怀表与一块双龙青玉佩。 但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却只维持了不到五十年,1959年,一场更大的浩劫降临了,在那个全国性饥荒中,巢湖高林镇的村民们为了活下去,把目光投向了这座传说中藏着“好东西”的古墓。 于是,一位生产队长率领十数名壮劳力,扛着炸药上山,对外宣称是拓路开田,天刚黎明,随着一声巨响,墓室被炸,一黑一红两口棺材并排静卧其中。 村民们打开黑棺,一股樟脑味扑面而来,而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感到惊讶,丁汝昌的遗体竟完好无损。 他身穿褪色的武官补服,面容栩栩如生,当有人从其口中取出那枚玉蝉后,遗体便迅速氧化变黑,红棺内乃是魏氏遗骸,骨骼已然离散,发髻上却还插着金簪。 而接下来的一幕更让人心寒,两具遗体被拖到山脚的池塘边,浇上煤油,一把火化为灰烬,那口精美的楠木棺材,被锯成了八条板凳,抬回村里当公物使用。 柏木棺材则被做成了几块砧板,分给了几户人家,一位民族英雄最后的尊严,就这样变成了村民锅碗瓢盆的一部分,直到八十年代,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甲午战争的真相被重新梳理,丁汝昌的民族英雄身份得到平反。 丁家后人循着线索找到当年参与此事的村民,并没有追究,而是他们理解那个特殊年代的无奈。 直到1986年,当地政府将丁汝昌墓列为文保单位,拨款修复,虽然尸骨无存,但一座衣冠冢得以重建。 到了2006年,墓地再次修缮,那方“民族气节”的石碑,终于为这位英雄的身后事画上了一个句号。 丁汝昌的故事,是一面浓缩了近代史的镜子,从贫寒少年到海军统帅,从壮烈殉国到棺椁被锁,再到尸骨被焚、棺木被改成板凳,他个人的悲剧与时代的荒诞紧紧缠绕。 【信源】华商晨报——丁家后人:丁汝昌墓于60年代初被盗尸骨遭焚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