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2012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阻止建造2000亿的大型粒子对撞机,这也惹怒了中科院

2012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阻止建造2000亿的大型粒子对撞机,这也惹怒了中科院院士王贻芳,气的他不顾形象大声道:一定要建!不建中国落后30年! 2012年,中国科学界炸开了锅。一边是诺贝尔奖大佬杨振宁,顶着骂名喊停2000亿的大型粒子对撞机计划;一边是中科院院士王贻芳,急得喊着“一定要建,不建中国落后30年”。 2012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抛出了一个大计划:建个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造价2000亿。这玩意儿是干啥的?简单说,就是用来研究希格斯粒子之类的基础粒子,想让中国在高能物理领域站上世界前沿。王贻芳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能让中国科学实现大跨越。 可这计划刚提出来,就撞上了硬茬子——杨振宁。这位1957年拿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老爷子,直接站出来说:不行。他管这项目叫“无底洞”,觉得花2000亿风险太大,回报还不一定有。杨振宁的反对可不是随便说说,他的话分量重,马上就把这事儿推到了风口浪尖。 杨振宁为啥这么坚决?他有他的道理。首先,他拿美国举例子。上世纪80年代,美国搞了个超级超导对撞机(SSC),预算一路飙升,最后花了30亿美元却啥也没建成,项目直接黄了。杨振宁担心,中国要是也这么干,2000亿扔进去,可能连个响都听不见。 再者,他觉得中国当时在高能物理这块儿底子还不够厚。建这么个大家伙,不光是钱的问题,还得有顶尖人才和技术储备。杨振宁认为,中国这方面跟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硬上马可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他建议把钱花在更务实的地方,比如芯片研发,回报快,还能解决实际问题。 杨振宁还提到,科学得循序渐进。他不反对研究高能物理,但觉得可以先搞点小项目,比如研究新的加速器原理,攒攒经验,再考虑这么大的投资。总之,他是觉得这事儿太冒险,不划算。 王贻芳可不这么想。他是高能物理的专家,对这个项目满腔热血。他反驳说,中国不能总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欧洲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已经发现了希格斯粒子,全球高能物理都在往前冲,中国再不发力,真可能落后几十年。 他还强调,这项目不光是砸钱的事儿。建对撞机能带动一大堆技术进步,比如超导材料、精密制造啥的,还能培养一大批高端人才。更重要的是,这能给中国在国际科学界挣个脸面。王贻芳拿之前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说事儿,这项目当年也挺成功,证明中国不是没能力干这个。 王贻芳觉得,杨振宁的担心有点杞人忧天。他认为,中国经济这几年发展快,有钱也有底气搞这么大的项目。错过这机会,才是真可惜。 这场争论的核心,其实是钱怎么花、科学咋发展的问题。杨振宁站的是务实派,觉得资源有限,得先顾着眼前能出成果的领域。王贻芳则是理想派,觉得科学得有野心,得为长远打算。 科学界也分成了两派。支持王贻芳的人觉得,这项目能让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弯道超车,以后说起高能物理,国际上得看看中国的脸色。反对的人则跟着杨振宁的思路,觉得2000亿太吓人,万一失败,国家经济和科研经费都得受影响。 还有人提出个折中意见:能不能先搞个小规模的试验项目,看看效果再决定?但这想法在当时没啥人搭理,大家都急着站队,争得热火朝天。 这场争论吵了好几个月,最后政府拍板:先缓缓。2012年,这项目没上马,钱被挪到别的科研领域去了。这决定让不少人觉得可惜,但也有人松了口气,觉得谨慎点没错。 不过,这事儿没完。后来几年,对撞机计划又被提上日程,2027年可能要开工。王贻芳的坚持多少起了作用,但杨振宁的警告也没被完全抛开。政府在这上面明显多了点小心,步子迈得不像一开始那么激进了。 这事儿不光是科学问题,还牵扯到国家发展的抉择。2000亿是啥概念?那是好多地方一年的财政收入。花在对撞机上,值不值?有人说,科学不能光看钱,得看它能带来的突破。可也有人反问:要是没突破呢?谁担这个责? 杨振宁和王贻芳,一个看重稳,一个看重冲,其实都站得住脚。杨振宁的顾虑,是怕中国步美国后尘,赔了夫人又折兵。王贻芳的雄心,是想让中国在科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俩人谁也没错,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