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3年,福建泉州的陈振龙,手里攥着一顶用藤蔓编的小草帽,悄悄踏上回国的商船,谁也没想到,这顶草帽里的“秘密”,日后居然救了几千万中国人的命,帽子拆开,藏有一根甘薯藤。 这个看似平常的举动,却在中国农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陈振龙成功将甘薯引入中国,为后来数百年的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陈振龙本是福州长乐县秀才,后弃儒经商往返吕宋。当时菲律宾已种植甘薯近百年。 而万历年间的大明王朝正面临严重饥荒,1594年福建因旱灾出现“民相食”的惨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陈振龙意识到甘薯的重要价值。 西班牙殖民当局严禁薯种外流,违者处死,这使得陈振龙的行为极其危险。陈振龙将藤蔓绞入汲水绳中,又编入草帽,通过这种巧妙方式成功将种苗带回国内,这种做法在当时堪称冒险之举。 1594年农历五月,陈振龙父子在福州纱帽池边开始试种。 经过反复试验,他们掌握了种植技巧,六年后,福建巡抚金学曾开始大力推广甘薯种植,仅兴化府就种出“四十万斛”。 甘薯的独特优势很快显现,“瘠土砂砾之地,皆可以种”,不需要肥沃土壤,山区海边都能生长。这对土地资源紧张的明清时期意义重大。 1608年江南大旱,甘薯发挥了关键作用,松江府依靠甘薯度过灾荒,“每亩可得数千斤”的产量远超传统作物。 甘薯推广与明清人口增长存在密切关联,1630—1830年间,中国人口从1。5亿增至4亿,同期耕地仅增长35%,甘薯等高产作物功不可没。 福建等丘陵省份人口翻倍增长,甘薯在口粮中占比超过三成,这种作物真正改变了南方山区的生存状况。 在福州乌山脚下,至今还立着纪念陈振龙的“先薯亭”。这座1957年建立的亭子,见证着后人对这位商人的感念之情。 有趣的是,400年后的1993年,菲律宾农业部专程来华引种“中国薯”。这种角色互换,展现了农业交流的历史变迁。 万国鼎在《中国农学史》中评价,甘薯引种是中外农业交流的典型案例。一个商人的勇敢尝试,最终惠及千万民众。 从陈振龙冒死携带甘薯藤到今天红薯成为重要粮食作物,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有时候改变世界的,可能就是一个人的坚持和勇气。 这根藏在草帽里的藤蔓,不仅拯救了无数饥民,更成为中华农业文明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页。陈振龙的名字,也因此与甘薯一起,在历史长河中永远流传。[666] 信源: 国家图书馆《海外稀见中国农史文献》 福建省政府官网《八闽农桑记忆》 央视纪录片《中国粮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