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6月29日,根据俄媒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亲口承认,俄罗斯造船业面临艰巨任务,完成

6月29日,根据俄媒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亲口承认,俄罗斯造船业面临艰巨任务,完成这些任务对海上边界安全至关重要。普京总统表示,当前,造船业面临着时代要求的艰巨任务。这些坚决任务包括哪些呢?   俄罗斯的造船业有多拉胯呢?看看北方造船厂就知道了。这个苏联时期的“航母摇篮”,现在连一艘像样的驱逐舰都造不出来。2021年,正在建造的20385型护卫舰“敏捷”号在圣彼得堡起火,烧得只剩骨架;   今年2月,乌斯季卢加港的油轮“考拉”号轮机室爆炸,13万吨燃油差点泄漏。这些事故不是偶然,而是俄罗斯造船业技术断层、管理混乱的缩影。苏联解体后,70%的造船人才流失,关键设备依赖进口,比如北方造船厂至今还在用二战时期的德国机床。   这种情况下,俄媒建议购买中国军舰就显得很“务实”。早在2018年,俄媒就盯上了中国的054A护卫舰,认为其模块化设计和俄制武器兼容性强,特别适合俄罗斯海军。   俄罗斯的“购舰冲动”背后,藏着更深层的战略焦虑。首先是北极博弈。随着冰层融化,北极航道成为大国必争之地。俄罗斯计划到2035年建成13艘核动力破冰船,但目前仅服役5艘,且多为苏联时期的老古董。   中国2024年一年就下水17万吨舰艇,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海军规模。这种产能差距,让俄罗斯不得不考虑“中国方案”。   但俄罗斯的“玻璃心”又让这事儿变得复杂。苏联时期,俄罗斯是中国海军的“老师”,现在反过来要当“学生”,面子上实在过不去。2015年中俄海军演习时,中国军官在俄舰上感慨“仿佛穿越回苏联时代”,这种技术代差让俄罗斯很难接受。   俄罗斯的纠结在俄乌冲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俄媒高调呼吁购买中国军舰;另一方面,俄罗斯又在2025年推出“史上最大”造船计划,声称要在2050年前建造4271艘船舶,其中包括90艘北极冰级船。   这种“既要面子又要里子”的做法,说白了就是不想承认自己造船业的衰落。但现实很残酷:俄罗斯联合造船集团负债累累,2022年亏损200亿卢布,连圣彼得堡的造船厂都在用上世纪30年代的设备。   对中国来说,这其实是个“双赢”的机会。卖给俄罗斯军舰,既能赚外汇,又能提升国际影响力。中国的054A护卫舰已经出口泰国、孟加拉国,俄罗斯若采购,相当于给中国武器打了个“活广告”。   俄罗斯海军在北极和太平洋的存在,可以分担中国的战略压力。比如2025年中俄伊军演中,俄罗斯护卫舰在霍尔木兹海峡的活动,客观上减轻了中国在南海的压力。   俄罗斯可能会要求技术转让,甚至试图修改中国军舰的设计,这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是个挑战。此外,西方可能会借此炒作“中俄军事同盟”,对中国施加更大的外交压力。   不过,从2025年中俄敲定的合作计划来看,两国已经在军事技术领域达成默契:联合军演常态化、北斗导航合作深化、天然气管道输气量大幅提升。这种深度互信,为军舰交易奠定了基础。   俄罗斯媒体的鼓噪,不过是其战略困境的折射,就像村里那个曾经阔绰的邻居,如今家道中落,既想借钱度日,又怕被人看轻。但国际政治从来都是现实的,俄罗斯若真想重振海军,就得放下身段,学学中国“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的务实态度。   毕竟,在北极的冰天雪地中,面子可挡不住寒风,只有中国造的破冰船,才能真正让俄罗斯的军舰通行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