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大肆封王,王爵多达三百个,仅娶妻数量上有区别

历史 05-04 阅读:60 评论:0

“拜上帝会”虽然是打着“凡天下男子,皆为兄弟;凡天下女子,皆为姊妹”的平等口号吸引其他人加入,但毕竟是要建立政权的,只要建立政权,必然要分阶层,而且还得奖励有功者,如何奖励呢?自然是地位上了,因而太平天国建立初期就建立了自己的爵位制度。

但毕竟是吸收基督教教义的,总不能沿用老旧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因而太平天国的爵位制度和历朝历代都不一样,就连洪秀全都只能称天王而非帝,毕竟帝是上帝独用的,洪秀全只能称天王而非天帝。

在咸丰元年(1851年)永安建制的当年,除了洪秀全之外还有五个人受封,分别是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即首义六王,这也是太平天国初期的仅有的爵位,也是唯一的王爵。

当然,王爵也有高低,至于高低,则是看在教内地位的。

根据教义,洪秀全是上帝次子、冯云山是上帝三子、杨秀清是上帝四子、韦昌辉是上帝五子、洪宣娇是上帝六女、石达开是上帝七子,萧朝贵因娶了洪宣娇,则是上帝的天婿。

不过杨秀清趁着冯云山被抓,洪秀全束手无策之际,借“天父下凡”,稳定了人心,而萧朝贵也有样学样,假装“天兄下凡”,这么一来,神性上,反而杨秀清最高,萧朝贵次之,在这个基础上,对王爵进行了高低划分。

其中杨秀清为九千岁,爵位正式名称为“圣神风、禾乃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东王”;萧朝贵为八千岁,爵位正式名称为“圣神雨、右弼又正军师西王”;冯云山为七千岁,爵位正式名称为“圣神云、前导副军师南王冯云山”;韦昌辉为六千岁,爵位正式名为“圣神雷、后护又副军师北王韦昌辉”;石达开为五千岁,爵位正式名为“圣神电、左军主将翼王石达开”。

为什么要详细说爵位的名字呢?一方面是爵位名字太有意思了,加了“风雨云雷电”这种魔幻的名称,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太平天国真正的掌权的并非洪秀全,而是这五王。

因为太平天国实行的是“军师负责制”,掌握权力的是军师,而非靠王爵,更不是天王,因而洪秀全就是一个吉祥物而已,为后面争权夺利埋下了伏笔。

永安建制只是政权的初步建立,想要生存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太平军在南方的活动早已引起清廷的关注,双方在南方你来我往,而在太平军一路向东的过程中,冯云山和萧朝贵先后战死。

为了振奋士气以及激励太平军,在咸丰三年(1853年)的时候,太平军的爵位制立增设了“侯爵”这个爵位。

第一批获得的爵位的是秦日纲(顶天侯)、林凤祥(靖胡侯)、李开芳(定胡侯)、吉文元(平胡侯),而后获得侯爵的是胡以晃(护国侯)。这么一来,太平天国的爵位有了王爵、侯爵两个级别。

而在后期的征战中,秦日纲和胡以晃先后被分为燕王和豫王,不过这二人没有加主将衔,地位和权力远远不如首义诸王相比。

同年,太平军定都天京,算是暂时稳定了下来,而原先隐藏的权力斗争也渐渐浮出水面。

随着冯云山和萧朝贵的死,杨秀清彻底没了制衡,权力欲大增,也丝毫不给洪秀全面子,引起洪秀全的不满,本打算借助秦日纲和胡以晃的力量,奈何杨秀清先他一步,直接以战败为由褫夺了他们王爵,其中秦日纲为顶天燕、胡以晃为护天豫,低于王爵,高于侯爵。

至此,太平天国爵位形成了王-燕-豫-侯四级。

但不管怎么说,太平天国前期对于爵位的封赏还是很克制的,王爵除了首义六王之外,还有被追封为奋王的罗大纲,侯爵还有兴国侯陈承瑢、镇国侯卢贤拔以及被追封的黄益芸和朱锡锟(实际上没死),前前后后加起来,不超过二十位,对于一个政权来说,属于正常水平。

随之而来的就是内讧的天京事变,杨秀清被杀,秦日纲、韦昌辉被处死,一手策划这起事变的陈承镕事后也被杀,此前林凤祥、李开芳北伐失败,可以说在咸丰六年(1856年)这一年,太平天国还有爵位在身的仅有几个人。

至于洪秀全,则走到了前面,但太平天国毕竟是军师负责制,一个天王无法彻底掌权,最终洪秀全还是打算退居幕后,提拔心腹在前面,而为了防止再出现杨秀清这样的人物,他开始削弱石达开的权力。

先封自己的哥哥洪仁发为安王、洪仁达为福王,意图牵制石达开,石达开为了避祸直接出走天京。

石达开毕竟是硕果仅存的早期王爵,在太平军内部有着很强的威信,他的出走,极大削弱的太平军的势力,而且洪仁发和洪仁达的资历和能力也远远不如其他人,为了“挽回”石达开,洪秀全降两位哥哥爵位为信天安、勇天福,封石达开为“义王”,被石达开谢绝。

有了信天安、勇天福这两个新爵位,太平天国爵位形成了义-安-福-燕-豫-侯六级。此后洪秀全宣布“永不封王”,并且在咸丰八年(1858年)颁布的《太平礼制》里规定,太平天国爵位为王、掌、义、安、福、燕、豫、侯七个级别。

这里的“掌”到底是什么爵位呢?其实是官职,名为“掌率”,而在侯爵之下则是“丞相”,可以说太平天国一开始可就是官、爵位混用的,而此时担任正掌率的正是洪秀全的亲信蒙得恩,新崛起的太平军将领陈玉成为副掌率,李秀成为又副掌率。

洪仁玕

咸丰九年(1859年)四月,洪秀全族弟洪仁玕来到天京,被封为干天福,不久就被封为“干王”,打破之前不封王的承诺,全权负责天国政务。

或许怕封族弟为王有人不服,洪秀全封陈玉成为英王、蒙得恩为赞王,但引起李秀成兄弟的不满,不得已,又封李秀成为忠王、李世贤为侍王、杨辅清为辅王、林绍璋为章王。

至此,除了翼王石达开之外,太平天国再一次出现了王爵。

与此同时,出了韦昌辉之外,东王、西王、南王后代均世袭为王,但都加上幼字,比如幼东王,胡以晃之子胡万胜袭幼豫王,萧朝贵次子萧有福则被封为懿王。

那此前封国王爵的洪仁发、洪仁达呢?虽然没有恢复爵位,但却被赐“显干岁”、“伦干岁”,成为爵位,位列东王、西王下,干王、南王之上,其余家属也赏赐了一些爵位,比如韦昌辉父亲被封为“天朗九门御林开朝王伯,爵同南(王)”。

就算到了这里,王爵还是没有泛滥,但随着李秀成独揽大权,让洪秀全开始不得不小心翼翼起来,深怕李秀成成为新的杨秀清。

陈丕成

此前说了,陈玉成和李秀成关系一直不和,封陈玉成为英王的时候就引起李秀成的不满,此后二人明争暗斗了许久,至于双方矛盾的来源就是地盘之争。

江南一直是李秀成的地盘,但陈玉成却在这里地设卡征收税金,引起刘秀成部下的不满,尽管这个风波没有引起太大的乱子,但在二人心里已经埋下刺,最终在西征还是留守之争中彻底爆发。

此时安庆被围,陈玉成提议西征,李秀成认为留守,最终洪秀全支持陈玉成的西征,陈玉成本打算拿下武昌解安庆之围,初期还算顺利,打到了黄州,至于李秀成本来需要跟上的,但李秀成慢吞吞地不肯出兵策应,这样就算了,但遇到搅局的英国人。

前有英国人阻碍,后有清军,陈玉成前后为难,而这个时候安庆也被拿下了,陈玉成孤立无援下寻求苗沛霖帮助,结果被苗沛霖卖了,最终被杀。

陈玉成一死,李秀成成为事实上的唯一实权人物,让洪秀全颇为忌惮,为了分权,洪秀全玩了一招烂封王爵,只要和李秀成的一样的王爵多,李秀成就有了顾虑和制衡,“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端的是“妙计”。

就这样,在同治二年(1863年)初,太平天国的王爵一下子多了九十多个,洪仁发、洪仁达也在这次封爵中获得信王和勇王,而李秀成和陈玉成之前的不少手下都被封了王爵,在爵位上和李秀成一样。

王爵都泛滥了,王爵以下自然更多,最低的侯爵就别提了,连管理菜园的人都有侯爵,一个太平军百人队伍里甚至出现十几个侯爵,一个小分队的队长也是侯爵,这么一来,除了王爵,其他爵位都是烂大街的存在,人手一个。

到了这个时候,洪秀全已经管不上王爵以下了,开始为王爵制定等级,王爵分为六等,前四等有王号,五等之后统称为“列王”,列王之后是“小王”,即王字头上加三点,不过根据现在档案记载,并没有出现这样的王,大概率只是想法,而没有实施。

至于最高的,为“特爵”,即加军师头衔的爵位,分别有幼东王、幼西王、幼南王、翼王、忠王、英王、侍王、辅王等等,其次是“列爵”,比如幼豫王、护王、相王、听王、慕王、来王等等,统一特征是没有军师头衔,余下三等、四等则是有王号的爵位。

但到底封了多少王呢?根据黄文英在江西巡抚衙门的供词,说有两千七百王,但根据考证,仅有三百人左右,还包括对捻军的封爵甚至追封的,至于洪天贵福,则说有千余个列王,但不管怎么说,十四年出现至少三百多至上千的王爵,怎么看都怎么离谱。

王爵都靠列王来蒙混了,其他爵位更不用说了,连号都没有了,开始以数字列出来,比如一千四百六十七天福、比如一千四百六十九天豫等爵位封号,可见到了这个时候,爵位已经相当泛滥了。

但毕竟是爵位,按理说都需要开牙建府的,问题是天京就这么大,怎么能容得下这么多爵位呢?因而大部分爵位实际上就是一个好听而已,能修建王府和任命王府官员的也就此前杨秀清以及李秀成这样的人才可以,更多的大概就是娶妻上的福利了。

根据洪秀全颁布的《多妻诏》记载,东王、西王可以娶妻是一个,南王到豫王这列王爵可以娶六个妻子,高官可以娶三个妻子,中级官员可以娶两个妻子,低级官员和平民可以娶妻一人。这么一来,靠爵位总得能娶多个妻子吧。

只是竟此时的清廷也靠烂封拉拢人心,但清廷不敢拿王爵,拿的都是提督、总兵和副将这些名号,当然,他们和太平天国泛滥的爵位一样,只有头衔而没有权力。

网友评论

史海撷英

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