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荀子各有一个历史发现与见解,触碰到了中国社会的痛处。一个是朝代更替问题,一个是法制人治问题。两千多年过去了,二十世纪初的梁启超意识到,孟子与荀子当年的问题,其实远没有解决。 孟子曰:“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梁启超认为:孟子所言,此为专制之国言之耳。若夫立宪之国,则一冶而不能复乱。荀子有“有治人无治法”的观点,梁启超认为:荀子此语误尽天下,遂使吾中华数千年,国为无法之国,民为无法之民。荀子的观点很有可能是来自《周易》,该书有“苟无其人,道不虚行”的认识,荀子观点就是对《周易》见解的发挥。 “話說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三国演义》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这其实也是孟子“一治一乱”说的另一说法。钱穆上小学时,他的小学老师亦曾批判过《三国演义》的“分久必合”观,给钱穆以极大的思想震撼,“如巨雷轰顶,使余全心震撼。从此七十四年来,脑中所疑,心中所计,全属此一问题。余之用心,亦全在此一问题上”。那一年钱穆十岁。钱穆老师的认识,恐怕还是来自梁启超的思想启蒙。 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对荀子的观点有一个修正,他认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要求“治人”,是偶然飘忽的,而建立“治法”才是根本性的措施。李泽厚对黄宗羲的观点给以极高的评价。 李泽厚在解读《论语》“举直错诸枉”一段时说,若无制度保障,“举直错枉”亦有何益?如有制度保证,“有治人”当更有意义。
孟子与荀子各有一个历史发现与见解,触碰到了中国社会的痛处。一个是朝代更替问题,一
尼山历史
2025-02-20 23:16:21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