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队明明有前锋开路,为什么大军还会被埋伏? 你以为的埋伏,是大军藏在埋伏之地几百米开外茂盛的青纱帐中,等待敌人进入包围圈后一拥而上。 其实真正的埋伏,大军都藏在三五里开外,在敌人必经的大道上,只排布着几十个斥候,他们负责侦查敌人的行军速度,大致动向和人员数量等。 埋伏的将领通过斥候们收集的信息,最终发起急行军的指令,一拥而上包围敌人,占据时机、地形或人数优势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阅读前先点个赞,点个关注,你的支持让我更有动力创作!) 在敌军的视角里就是,明明走得好好的,结果前方的斥候突然火急火燎地带来敌军突袭的消息,将军只能命令所有战士摆开阵势迎敌。 但此地明显就是对方提前设计好的包围圈,地形崎岖狭窄,根本施展不开,可如果掉头撤退,敌人在后面穷追猛打,就肯容易造成大军的溃散。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知道胜算不大也只能硬着头皮迎战,很多战士甚至连甲胄都没时间套上,就被一箭射趴下了。 古人打伏击就是因为埋伏得够远,信息传递速度也没那么快,前去探路的斥候也不太清楚路况,可能都搜不到那么远。 而且周围都是高山密林,很多人都藏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埋伏一方的斥候甚至会伪装成当地的农户或者猎户,所以才如此难以察觉。 不过古代的伏击打法也不是无敌的,只要有马就能破解,准确地说是骑兵。 因为骑兵能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大范围地搜查周边的土地,不知道有没有人的地方,马蹄踏过一遍就清楚了,敌人就算藏在三五里开外,也很容易暴露踪迹。 那要是藏在八里十里开外就更不用说了,被埋伏的部队完全有时间部署好战术,并做好充足的战斗准备,那和正面交锋有什么区别,不就完美化解了敌人的埋伏吗? 而且从古至今,基本都是给多少钱干多少事,要是让你当斥候,一个月就给你那几个饷银,有时候还会拖欠。 你是会玩命地为大部队搜查情报,还是自己早就想好退路了呢? 对此大家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