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男子大晚上喝多了,深夜躺在单元楼门洞道牙处睡觉,其妻子、小区保安先后尝试叫醒男子未果,均离开。恰巧男子邻居半夜开车出门,没有注意到男子,从其身上压了过去,结果男子最终经抢救无效死亡。事后,男子邻居被过失致人死亡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9个月,且赔偿男子家属74万元,本人不服一审判决,认为男子妻子、物业也要承担责任,二审法院这样判了! (信息来源,河南省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43岁的张某,是当地一家工厂的普通工人。那天晚上,张某和朋友们聚在一起吃饭,他本人平日里工作辛苦,难得有机会放松,便多喝了几杯。眼瞅着饭局结束,其他人也陆续离开,可张某却自顾自的留在饭店继续小酌,直到将近午夜。 而张某的朋友见状,纷纷劝他该回家了,但醉意朦胧的张某却固执地摆手推脱。无奈之下,朋友只好联系了张某的妻子,请她来接人。深夜,张某被朋友搀扶着,送到了小区单元楼门口。他的妻子闻讯下楼,看到醉醺醺的丈夫瘫坐在地上,心中既是担忧又是无奈。她试图将张某扶起,却遭到了醉酒后变得脾气暴躁的丈夫的推搡。 或许是长期以来对丈夫酗酒行为的不满,积累到了爆发点,张某的妻子一气之下,留下一句"你自己在这睡吧",便转身上楼去了。她以为,丈夫清醒后自然会回家。然而,她怎么也没想到,这一走,竟成了永别。 凌晨1点左右,小区值班保安小李,在例行巡逻时发现了,躺在地上的张某。他试图叫醒张某,但无论怎么摇晃呼喊,张某都毫无反应。小李叫来同事小王帮忙,两人合力也未能使张某清醒。 由于事处夏夜,气温并不算低,小区内也算安静。两名保安经过短暂讨论后,认为让张某在这里睡一会儿应该没什么大碍,便继续各自的工作去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决定,会在短短几个小时后酿成大祸。 与此同时,住在同一栋楼的47岁私营企业主海某,也正经历着一个不眠之夜。他年迈的母亲突发心脏病,急需服用特效药。然而家中的药物已经用完,海某不得不在深夜出门买药。 凌晨2点多,小区内一片漆黑。不知是设备故障还是人为疏忽,路灯没有亮起。海某心急如焚,顾不上多想,快速启动了车子。就在这时,海某的车轮从仍在昏睡中的张某身上碾过。 突如其来的撞击声惊醒了海某,他立即踩下刹车,可当海某下车查看时,眼前的一幕让他瞬间魂飞魄散。张某躺在血泊中,生命气息微弱。海某颤抖着双手拨打了120和报警电话,内心充满了恐惧和自责。 随后,救护车呼啸而至,医护人员迅速将张某送往医院,而海某也是全程陪同。然而,尽管医院全力抢救,张某还是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悲剧发生后,张某的家人悲痛欲绝。他们无法接受家中的顶梁柱,就这样离去的事实。警方介入调查,委托鉴定机构对张某进行尸检。结果显示,张某血液中的酒精含量高达250.56mg/100ml,属于严重醉酒状态。他的死因是遭车辆碾压,导致右肺及肝脏挫伤破裂,最终因失血性休克死亡。 这起意外很快演变成,一场复杂的法律纠纷。检察院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对海某提起公诉。与此同时,张某的家属不仅要求严惩海某,还将物业公司告上法庭,认为其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 法庭上,海某泪流满面地陈述自己的无心之失。他强调自己当时是为救治母亲而紧急外出,并非有意伤人。张某的家属则悲痛地描述,失去亲人后的痛苦,要求法庭给予公正判决。 最终,经过激烈的庭审辩论,一审法院最终做出判决:海某犯过失致人死亡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9个月,并赔偿张某家属74万元。法院认定,海某应承担70%的责任,张某妻子和物业公司共同承担30%的责任。 然而,这个判决并未平息争议。海某不服判决,提起上诉。他认为自己虽有过失,但情节较轻,应当适用缓刑。他还强调,张某妻子和物业公司也应承担更多责任。 而二审法院经过慎重考虑,最终维持原判。法官解释道,海某虽有自首等情节,但已在量刑时考虑。作为驾驶员,他未尽到应尽的注意义务,应承担主要责任。 这起案件在当地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许多市民呼吁加强小区安全管理,特别是夜间照明问题。还有人指出,对醉酒者的救助机制亟需完善。 这起悲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它提醒我们,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社会,都应该更加重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对于饮酒,我们要适可而止;对于他人,我们要多一份关爱;对于驾驶,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 同时,这个案例也引发了人们对醉酒文化的反思。过度饮酒不仅危害健康,还可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如何在社交场合合理控制饮酒,如何帮助醉酒者安全回家,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个小小的疏忽,可能会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让我们从这个案例中吸取教训,共同营造一个更安全、更有爱的社会环境。毕竟,生命可贵,安全至上,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铭记在心的准则。 (文中出现的所有名字,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