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浙江,男子开车到轮胎店充气,店家要收他5元钱。男子不可置信,称充气应是免费的。店家表示这是正常价,不可能免费服务。男子说店家这样做生意不行,若不收费用,自己下次会来消费。店家则称拿到手的才是真的,让男子快点给钱。 (信息来源,青有料) 当天下午3点左右,一辆银色的本田轿车缓缓驶入李明的轮胎店。车主张军神色匆匆,显然是临时起意来充气的。他快步走向店内,询问是否可以给轮胎充气。 李明点头应允,示意张军将车开到充气设备旁。张军迅速照做,一边开车一边通过后视镜打量着这家不起眼的小店。店面虽小,但设备齐全,墙上还挂着各类轮胎保养知识的海报,看起来经营得井井有条。 李明熟练地操作着充气设备,不一会儿就给四个轮胎都充满了气。张军满意地点点头,正准备离开,李明却开口说道:"先生,充气需要收取5元服务费。" 这句话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了波澜。张军愣了一下,随即皱起眉头:"充个气还要收费?我以前从来没遇到过要收费的。" 李明耐心解释道:"现在大多数店都是收费的,毕竟也要消耗电力和时间。"但张军似乎并不买账,认为5元的收费标准过高,坚持认为充气应该是免费服务。 争执很快升级。张军声称自己经常换轮胎,如果店家态度好,他以后肯定会成为回头客。李明则反驳说小本经营不易,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双方你来我往,谁也不肯退让。 眼看争吵无果,张军怒气冲冲地开车离去,扬言要去消费者协会投诉。李明则在店门口大声喊道:"我们这是正当收费,随时欢迎调查!" 这起看似普通的消费纠纷,实则折射出了消费者权益与商家定价之间的复杂关系。它不仅涉及到商业道德和服务理念,更牵涉到法律层面的诸多问题。 事情很快在当地传开,引发了广泛讨论。不少人认为,像充气这样的小事,商家应该提供免费服务,以此来吸引客户。他们认为,李明的做法有违商业惯例,可能会失去潜在的长期客户。 然而,也有人站在李明一边。他们指出,每项服务都有其成本,商家有权为自己的劳动获得合理报酬。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小本经营者更需要精打细算,珍惜每一分收入。 随着争议的扩大,当地消费者协会介入调查。调查人员走访了周边多家轮胎店,发现情况确实不一。有的店提供免费充气服务,有的则收取1-3元不等的费用。这种差异加剧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争议。 与此同时,一些法律专家也对此事发表了看法。他们指出,从法律角度来看,这起纠纷涉及到几个关键问题: 首先是商家的定价权。根据我国相关法律,商家对自己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享有自主定价权。只要不违反法律规定,不存在价格欺诈,商家是可以自行决定是否收费以及收费标准的。 其次是消费者的知情权。法律规定,经营者应当以明显方式标明商品或者服务的价格。如果李明的店内确实有明确的价格告示,那么从法律角度来说,他的做法是没有问题的。 再就是交易的有效性。如果消费者在知晓价格的情况下仍然选择接受服务,那么就应当按约定支付费用。如果拒绝支付,商家是有权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的。 然而,法律专家也强调,虽然商家有定价权,但也应当遵循"公平、合法、诚实信用"的原则。5元的充气费是否属于合理范围,还需要进一步讨论和论证。 这起纠纷虽然起因于一件小事,却引发了人们对消费者权益、商业道德、定价机制等多方面问题的思考。它提醒我们,在日常消费中,商家应当明确公示价格信息,履行告知义务;而消费者也应当主动了解服务条款,提高维权意识。 最终,在消费者协会的调解下,李明同意将充气服务费调整为3元,并在店内醒目位置张贴价目表。张军则表示理解商家的难处,同意支付合理的服务费。 这个结果或许无法让所有人满意,但它至少为类似纠纷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参考。更重要的是,它推动了社会各界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有利于构建更加公平、透明的消费环境。